摘要 | 第1-3页 |
SUMMARY | 第3-6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6-19页 |
·植物形态特性 | 第6-7页 |
·甘草( 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 ) | 第6-7页 |
·光果甘草(Glycyrrhiza glabra L.) | 第7页 |
·胀果甘草(Glycyrrhiza inflata Bat.) | 第7页 |
·刺果甘草(Glycyrrhiza pallidiflora Max.) | 第7页 |
·甘草属植物的分类学研究 | 第7-9页 |
·国外学者对甘草属植物的分类研究 | 第8页 |
·国内学者对甘草属植物的分类研究 | 第8-9页 |
·植物染色体核型研究 | 第9-12页 |
·植物染色体核型研究的重要意义 | 第9-10页 |
·植物染色体核型研究的标准 | 第10-11页 |
·我国植物染色体核型研究概况 | 第11页 |
·甘草属植物的核型研究 | 第11-12页 |
·植物组织培养研究 | 第12-14页 |
·植物组织培养基础理论的建立 | 第12-13页 |
·药用植物组织培养的研究与应用 | 第13-14页 |
·植物染色体加倍研究 | 第14-17页 |
·多倍体植物的特征 | 第14-15页 |
·多倍体诱导方法的研究 | 第15-16页 |
·秋水仙素在植物多倍体诱变育种中的应用 | 第16-17页 |
·甘草染色体加倍研究 | 第17页 |
·目的及意义 | 第17-19页 |
第二章 研究内容及试验设计 | 第19-27页 |
·研究内容 | 第19页 |
·甘草染色体核型分析 | 第19页 |
·刺果甘草染色体加倍 | 第19页 |
·技术路线 | 第19-21页 |
·甘草染色体核型分析 | 第20页 |
·刺果甘草染色体加倍 | 第20-21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21-27页 |
·甘草染色体核型分析 | 第21-24页 |
·刺果甘草染色体加倍研究 | 第24-27页 |
第三章 甘草的染色体核型分析研究 | 第27-32页 |
·核型分析结果 | 第27-31页 |
·聚类分析结果 | 第31页 |
·小结 | 第31-32页 |
第四章 刺果甘草染色体加倍研究 | 第32-40页 |
·秋水仙素诱导刺果甘草愈伤组织染色体加倍 | 第32-35页 |
·不同激素组合对刺果甘草愈伤组织诱导影响 | 第32-35页 |
·秋水仙素处理对刺果甘草愈伤组织染色体倍性的影响 | 第35页 |
·秋水仙素诱导刺果甘草种子染色体加倍 | 第35-37页 |
·秋水仙素处理对刺果甘草种子发芽的影响 | 第35-36页 |
·秋水仙素处理对刺果甘草染色体诱变率的影响 | 第36-37页 |
·刺果甘草染色体倍性鉴定 | 第37页 |
·小结 | 第37-40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40-41页 |
·结论 | 第40页 |
·展望 | 第40-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7页 |
图版 | 第47-49页 |
致谢 | 第49-50页 |
导师简介 | 第50-51页 |
作者简介 | 第51-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