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7页 |
| 目录 | 第7-9页 |
| 引言 | 第9-10页 |
| 1. 劳动纠纷联动联调机制的基本理论 | 第10-17页 |
| ·劳动纠纷联动联调机制的概述 | 第10-12页 |
| ·劳动纠纷联动联调机制的概念 | 第10页 |
| ·劳动纠纷联动联调机制的特点 | 第10-11页 |
| ·劳动纠纷联动联调机制的法律地位 | 第11-12页 |
| ·我国构建劳动纠纷联动联调机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 第12-17页 |
| ·我国构建劳动纠纷联动联调机制的必要性分析 | 第12-14页 |
| ·我国构建劳动纠纷联动联调机制的可行性分析 | 第14-17页 |
| 2. 我国劳动纠纷联动联调机制的实践现状及存在问题 | 第17-22页 |
| ·各地劳动纠纷联动联调机制的实践现状 | 第17-19页 |
| ·北京模式 | 第17页 |
| ·上海模式 | 第17-18页 |
| ·广州模式 | 第18-19页 |
| ·劳动纠纷联动联调机制运行存在的问题 | 第19-22页 |
| ·调解资源之间的整合衔接不够顺畅 | 第19页 |
| ·机制设计过度行政化,并呈现泛化趋势 | 第19-20页 |
| ·联调程序规范化程度不够 | 第20页 |
| ·调解协议的法律效力有待进一步明确 | 第20-22页 |
| 3. 国外劳动纠纷调解制度的比较分析与借鉴 | 第22-33页 |
| ·国外劳动纠纷调解制度的概况 | 第22-26页 |
| ·美国劳动纠纷调解制度 | 第22-23页 |
| ·德国劳动纠纷调解制度 | 第23-25页 |
| ·日本劳动纠纷调解制度 | 第25-26页 |
| ·国外劳动纠纷调解制度的比较分析 | 第26-30页 |
| ·不同模式劳动纠纷调解制度的异同 | 第26-29页 |
| ·不同模式劳动纠纷调解制度异同的原因分析 | 第29-30页 |
| ·国外劳动纠纷调解制度对我国构建劳动纠纷联动联调机制的启示 | 第30-33页 |
| ·建立专业化的劳动争议调解机构 | 第31页 |
| ·建立行之有效的三方协商机制 | 第31页 |
| ·构建顺畅的衔接机制 | 第31-32页 |
| ·扩大联动调解的范围 | 第32-33页 |
| 4. 我国劳动纠纷联动联调机制的分层构建 | 第33-44页 |
| ·企业层面联动联调机制的里外设计 | 第33-36页 |
| ·企业内联动联调机制的层级构建 | 第33-34页 |
| ·企业外联动组织、机构参与联调的程序 | 第34-35页 |
| ·仲裁机构、法院适度参与联动程序 | 第35页 |
| ·加强调解队伍建设和建立经费保障机制 | 第35-36页 |
| ·行政管理层面联动联调机制的纵向设计 | 第36-38页 |
| ·村(居)、社区劳动纠纷联调中心 | 第36-37页 |
| ·市、区县、街(镇)的劳动纠纷联调中心 | 第37页 |
| ·上下级劳动纠纷联调中心的有效衔接 | 第37-38页 |
| ·仲裁、司法层面联动联调机制的横向设计 | 第38-44页 |
| ·仲裁阶段各联调组织、机构的横向联动 | 第38-40页 |
| ·诉讼阶段各联调组织、机构的横向联动 | 第40-44页 |
| 结语 | 第44-45页 |
| 参考文献 | 第45-47页 |
| 后记 | 第47-48页 |
| 致谢 | 第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