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社会生活中马克思幸福观的实现
中文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绪论 | 第8-12页 |
第一章 马克思幸福观概述及其特征 | 第12-26页 |
第一节 马克思幸福观的产生 | 第12-14页 |
一、历史渊源及其形成 | 第12-13页 |
二、理论依据 | 第13-14页 |
第二节 马克思幸福观的基本内涵 | 第14-15页 |
第三节 马克思幸福观的特征 | 第15-20页 |
一、个人与社会的统一 | 第15-16页 |
二、劳动与享乐的统一 | 第16-18页 |
三、物质与精神的统一 | 第18-19页 |
四、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 第19-20页 |
第四节 中西方思想史上的幸福观 | 第20-26页 |
一、中国思想史上的幸福观 | 第20-22页 |
二、西方思想史上的幸福观 | 第22-26页 |
第二章 当代社会实现马克思幸福观的困境 | 第26-32页 |
第一节 价值追求和信仰的缺失 | 第26-27页 |
第二节 经济发展不平衡 | 第27-29页 |
第三节 生态环境的恶化 | 第29-30页 |
第四节 民主建设不健全 | 第30-32页 |
第三章 加快社会发展为实现马克思幸福观创造条件 | 第32-44页 |
第一节 引导人们正确追求健康的幸福观 | 第32-35页 |
一、追求物质生活,避免纵欲主义幸福观 | 第32-33页 |
二、追求道德修养,培养集体主义奉献精神 | 第33-34页 |
三、掌握科学幸福观,以马克思幸福观为指导 | 第34页 |
四、努力劳动创造幸福,适度享受劳动果实 | 第34-35页 |
第二节 统筹城乡区域经济发展为幸福奠定物质基础 | 第35-37页 |
一、缩小城乡差异,实现城乡一体化 | 第35-36页 |
二、平衡区域经济发展,提升幸福感 | 第36页 |
三、缩短贫富差距,控制进一步悬殊 | 第36-37页 |
四、稳定经济整体水平,丰富物质幸福 | 第37页 |
第三节 促进生态文明,为幸福提供完善的条件 | 第37-39页 |
一、提倡环保,从我做起 | 第37-38页 |
二、治理环境,实现和谐 | 第38页 |
三、建立生态发展模式 | 第38-39页 |
四、美化城市环境,营造良好的氛围 | 第39页 |
第四节 完善民主机制,使人们政治生活幸福 | 第39-41页 |
一、建立有效的民主发言体系 | 第39-40页 |
二、不断加强基层民主建设 | 第40页 |
三、实现民主监督 | 第40-41页 |
四、落实民主自由 | 第41页 |
第五节 加强文化建设,实现精神幸福 | 第41-44页 |
一、个人品德修养、实现精神幸福 | 第41-42页 |
二、社会道德规范,提高社会素质 | 第42页 |
三、积极健康的文化娱乐活动是必要的 | 第42-43页 |
四、大众文化建设,雅俗共赏充实文化 | 第43-44页 |
结语 | 第44-45页 |
注释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9页 |
致谢 | 第49-5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