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炼—西安成品油管道工程输油工艺研究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目录 | 第5-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1页 |
·项目背景意义、国内现状影响及主要研究内容 | 第8-9页 |
·项目背景意义 | 第8页 |
·国内现状对管道建设的影响 | 第8-9页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9页 |
·项目建设概况 | 第9-11页 |
·基础参数 | 第9页 |
·油品物性 | 第9-11页 |
第二章 成品油管道优化设计理论基础 | 第11-13页 |
·混油段长度计算公式 | 第11页 |
·顺序输送油品管道首末站储油罐容积计算公式 | 第11页 |
·水利迫降沿程摩阻计算公式 | 第11-12页 |
·埋地输油管道沿线温降公式 | 第12-13页 |
第三章 首末站优化论证 | 第13-23页 |
·首站站址选择 | 第13-14页 |
·站址方案一 | 第13页 |
·站址方案二 | 第13页 |
·方案对比 | 第13-14页 |
·末站站址选择 | 第14-23页 |
·站址方案一 | 第14-16页 |
·站址方案二 | 第16-17页 |
·站址方案三 | 第17-19页 |
·站址方案四 | 第19-20页 |
·方案对比 | 第20-23页 |
第四章 管径优选 | 第23-30页 |
·管径选择 | 第23页 |
·管道壁厚计算 | 第23-24页 |
·管道设计压力 | 第24-26页 |
·管径方案水力计算 | 第26-29页 |
·管径方案 | 第26页 |
·水力计算 | 第26-28页 |
·方案对比 | 第28-29页 |
·热力计算 | 第29-30页 |
第五章 混油掺混浓度确定 | 第30-52页 |
·油样来源 | 第30页 |
·密度测量 | 第30-33页 |
·密度测量结果 | 第30页 |
·密度—温度关系 | 第30-33页 |
·运动粘度测量 | 第33-36页 |
·运动粘度测量结果 | 第33页 |
·粘度—温度关系 | 第33-36页 |
·恩氏蒸馏 | 第36-39页 |
·恩氏蒸馏数据 | 第36页 |
·恩氏蒸馏曲线 | 第36-39页 |
·实沸点蒸馏 | 第39-44页 |
·90# 汽油实沸点蒸馏 | 第39-40页 |
·93# 汽油实沸点蒸馏 | 第40-41页 |
·0# 柴油实沸点蒸馏 | 第41-43页 |
·5# 柴油实沸点蒸馏 | 第43-44页 |
·比热 | 第44-45页 |
·允许混油浓度分析 | 第45-49页 |
·93# 汽油中允许混入 90#汽油浓度 | 第45页 |
·90# 汽油中允许混入 0#柴油的浓度 | 第45-46页 |
·90# 汽油中允许混入 5#柴油的浓度 | 第46页 |
·93# 汽油中允许混入 0#柴油的浓度 | 第46页 |
·93# 汽油中允许混入 5#柴油的浓度 | 第46-47页 |
·0# 柴油中允许混入的 90#汽油浓度 | 第47页 |
·0# 柴油中允许混入的 93#汽油浓度 | 第47-48页 |
·5# 柴油中允许混入的 90#汽油浓度 | 第48页 |
·5# 柴油中允许混入的 93#汽油浓度 | 第48-49页 |
·允许混油浓度小结 | 第49页 |
·经验公式计算混油浓度,并与实验数据对比 | 第49-52页 |
·汽油中允许混入柴油浓度计算公式 | 第50页 |
·柴油中允许混入汽油浓度计算公式 | 第50页 |
·计算结果与实测结果的比较 | 第50-52页 |
第六章 输送顺序优化及混油量计算 | 第52-57页 |
·批次输油顺序优化 | 第52-54页 |
·夏秋季批次输油顺序 | 第52-54页 |
·冬春季批次输油顺序 | 第54页 |
·混油量计算 | 第54-57页 |
·混油界面 | 第54-55页 |
·根据批次顺序及混油界面计算混油量 | 第55-57页 |
第七章 配套工艺研究 | 第57-59页 |
·批次数及罐容确定 | 第57页 |
·批次数计算 | 第57页 |
·首末站罐容确定 | 第57页 |
·管道适应性 | 第57页 |
·混油终点切割 | 第57-58页 |
·切割方案 | 第57-58页 |
·混油罐设置 | 第58页 |
·切割工艺 | 第58页 |
·混油处理 | 第58-59页 |
第八章 结论和建议 | 第59-60页 |
·结论 | 第59页 |
·建议 | 第59-60页 |
致谢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2-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