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古油田轮古西奥陶系碳酸盐岩缝洞单元研究
|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7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7-11页 |
| ·选题目的及意义 | 第7页 |
| ·研究现状 | 第7-9页 |
| ·研究内容 | 第9页 |
| ·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 第9-10页 |
| ·完成工作量 | 第10-11页 |
| 第二章 工区概况 | 第11-16页 |
| ·工区位置 | 第11页 |
| ·区域地质背景 | 第11-14页 |
| ·区域构造演化 | 第11-13页 |
| ·断裂特征 | 第13-14页 |
| ·地层基本特征 | 第14-15页 |
| ·勘探开发现状 | 第15-16页 |
| 第三章 储层基本特征 | 第16-26页 |
| ·储层岩石学特征 | 第16-17页 |
| ·储层物性特征 | 第17-19页 |
| ·储集空间类型 | 第19-22页 |
| ·宏观储集空间类型 | 第19-21页 |
| ·微观储集空间类型 | 第21-22页 |
| ·储集层类型 | 第22-24页 |
| ·裂缝型储集层 | 第23页 |
| ·洞穴型储层 | 第23页 |
| ·孔洞型储层 | 第23-24页 |
| ·裂缝孔洞型储层 | 第24页 |
| ·储集空间发育主控因素 | 第24-26页 |
| 第四章 缝洞系统分布特征 | 第26-44页 |
| ·缝洞储集体的识别 | 第26-35页 |
| ·缝洞岩溶储集体地质特征 | 第26页 |
| ·缝洞岩溶储集体的测井响应特征 | 第26-34页 |
| ·缝洞储集体地震响应特征 | 第34-35页 |
| ·岩溶带类型划分及其分布特征 | 第35-39页 |
| ·岩溶带类型划分 | 第35-36页 |
| ·岩溶带的判别与分布特征 | 第36-39页 |
| ·缝洞系统分布特征 | 第39-44页 |
| ·纵向上缝洞系统分布特征 | 第39-42页 |
| ·平面上缝洞系统分布特征 | 第42-44页 |
| 第五章 缝洞单元研究 | 第44-68页 |
| ·井间连通性分析 | 第44-59页 |
| ·油藏压力资料分析方法 | 第44-47页 |
| ·生产动态曲线研究方法 | 第47-50页 |
| ·气相色谱指纹分析技术分析方法 | 第50-59页 |
| ·碳酸盐岩缝洞单元分布 | 第59-68页 |
| ·缝洞单元类型 | 第59-65页 |
| ·缝洞单元划分原则 | 第65-66页 |
| ·缝洞单元分布 | 第66-68页 |
| 第六章 结论 | 第68-69页 |
| 致谢 | 第69-70页 |
| 参考文献 | 第70-76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