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英文缩略词表 | 第9-10页 |
第1章 综述 | 第10-24页 |
·无乳链球菌的感染和流行病学 | 第10-12页 |
·无乳链球菌对奶牛的致病性 | 第10-11页 |
·无乳链球菌对其它动物的致病性 | 第11页 |
·无乳链球菌对人类的致病性 | 第11-12页 |
·无乳链球菌的病原学研究 | 第12-14页 |
·无乳链球菌的分类及生物学特性 | 第12页 |
·无乳链球菌的主要毒力因子 | 第12-14页 |
·无乳链球菌对乳房的致病机理 | 第14页 |
·无乳链球菌表面蛋白的研究进展 | 第14-18页 |
·Alp蛋白家族 | 第15页 |
·β蛋白 | 第15-16页 |
·C5a多肽酶 | 第16页 |
·Lmb蛋白 | 第16页 |
·磷酸甘油酸激酶(Phosphoglycerate kinase,Pgk) | 第16-17页 |
·表面免疫相关蛋白(Surface immunogenic protein,Sip) | 第17页 |
·3‐磷酸甘油酸脱氢酶(GAPDH) | 第17-18页 |
·无乳链球菌的检测技术 | 第18-20页 |
·常规检测方法 | 第18-19页 |
·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 | 第19-20页 |
·无乳链球菌疫苗研究现状 | 第20-22页 |
·灭活疫苗 | 第20页 |
·荚膜多糖疫苗 | 第20-21页 |
·结合(蛋白偶联)疫苗 | 第21页 |
·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 | 第21-22页 |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22-24页 |
第2章 奶样中无乳链球菌的分离与鉴定 | 第24-34页 |
·材料 | 第24-25页 |
·病料来源 | 第24页 |
·菌株 | 第24页 |
·培养基 | 第24-25页 |
·主要试剂 | 第25页 |
·试验动物 | 第25页 |
·主要仪器设备 | 第25页 |
·实验方法 | 第25-28页 |
·奶样采集 | 第25-26页 |
·乳房炎阳性奶样的检测 | 第26页 |
·阳性奶样中无乳链球菌的分离与鉴定 | 第26-28页 |
·药物敏感性试验 | 第28页 |
·无乳链球菌抗血清的制备 | 第28页 |
·结果 | 第28-32页 |
·奶样检测与无乳链球菌的分离 | 第28-30页 |
·分离菌株的鉴定结果 | 第30-31页 |
·抗生素敏感性试验 | 第31-32页 |
·无乳链球菌抗血清的制备 | 第32页 |
·讨论 | 第32-34页 |
第3章 无乳链球菌 SIP 基因的原核表达及免疫原性分析 | 第34-58页 |
·材料 | 第34-35页 |
·菌株与载体 | 第34页 |
·主要试剂与培养基 | 第34-35页 |
·实验设备 | 第35页 |
·实验方法 | 第35-46页 |
·无乳链球菌 Sip 基因的克隆 | 第35-36页 |
·PCR产物的回收与纯化 | 第36-37页 |
·重组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37-40页 |
·Sip重组蛋白的诱导表达及 SDS‐PAGE 分析 | 第40-42页 |
·表达产物的 Western blot 分析 | 第42-43页 |
·Sip重组蛋白的纯化 | 第43-44页 |
·动物免疫试验 | 第44-45页 |
·间接 ELISA 法检测小鼠血清抗体效价 | 第45页 |
·免疫保护力评价 | 第45-46页 |
·结果 | 第46-56页 |
·Sip基因扩增结果 | 第46页 |
·重组质粒鉴定结果 | 第46-47页 |
·Sip基因序列分析 | 第47-49页 |
·SIP重组蛋白的 SDS‐PAGE 分析 | 第49-50页 |
·重组蛋白诱导条件的优化 | 第50-52页 |
·Sip重组蛋白的 Western blot 分析 | 第52-53页 |
·重组蛋白纯化结果 | 第53页 |
·间接 ELISA 检测抗体水平 | 第53-55页 |
·小鼠免疫保护性试验结果 | 第55-56页 |
·讨论 | 第56-58页 |
第4章 结论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9页 |
致谢 | 第69-70页 |
作者简介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