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2页 |
1 绪论 | 第12-31页 |
·现存问题及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长短桩复合地基国外研究综述 | 第13-14页 |
·长短桩复合地基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27页 |
·长短桩复合地基承载性状研究 | 第14-24页 |
·长短桩复合地基承载力计算方法研究 | 第24-25页 |
·长短桩复合地基沉降计算方法研究 | 第25-27页 |
·长短桩复合地基桩侧摩阻力研究 | 第27页 |
·长短桩复合地基桩土空间作用效应研究 | 第27页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27-31页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7-28页 |
·研究的创新点 | 第28页 |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28-31页 |
2 CFG 桩-PHC 管桩长短桩复合地基现场试验研究 | 第31-45页 |
·引言 | 第31页 |
·现场试验概况 | 第31-34页 |
·现场试验环境 | 第31-32页 |
·试验场区地质条件 | 第32-34页 |
·试验场区水文条件 | 第34页 |
·现场试验方案 | 第34-40页 |
·现场试验参数 | 第34页 |
·试验布桩方案 | 第34-35页 |
·试验加载方案 | 第35-37页 |
·试验监测方案 | 第37-40页 |
·现场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40-44页 |
·荷载-沉降曲线 | 第40-41页 |
·桩-土应力比 | 第41-43页 |
·桩顶刺入变形 | 第43页 |
·深层水平位移 | 第43-44页 |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3 刚性长短桩复合地基桩土空间作用效应数值分析 | 第45-65页 |
·引言 | 第45页 |
·4 桩复合地基数值模拟对比分析 | 第45-47页 |
·数值分析内容 | 第45页 |
·模型参数与约束条件 | 第45-46页 |
·数值模拟与现场试验对比分析 | 第46-47页 |
·多桩复合地基承载性状对比分析 | 第47-50页 |
·数值建模的对象 | 第47页 |
·模型参数与约束条件 | 第47-49页 |
·数值模拟过程分析 | 第49-50页 |
·数值模拟对比分析 | 第50-61页 |
·荷载-沉降曲线 | 第50-53页 |
·水平位移 | 第53-54页 |
·桩顶和桩端应力 | 第54-57页 |
·桩顶和桩端平面土应力 | 第57-58页 |
·桩端阻比 | 第58-59页 |
·桩顶和桩端刺入变形 | 第59-61页 |
·数值模拟对比分析 | 第61-63页 |
·本章小结 | 第63-65页 |
4 刚性长短桩复合地基桩土空间作用效应参数影响分析 | 第65-95页 |
·引言 | 第65页 |
·数值建模对象 | 第65页 |
·桩长变化对长短桩复合地基承载性状的影响 | 第65-74页 |
·荷载-沉降曲线 | 第65-67页 |
·桩顶和桩端应力 | 第67-69页 |
·桩顶和桩端平面平均土应力 | 第69-70页 |
·桩端阻比 | 第70-72页 |
·桩顶和桩端刺入变形 | 第72-74页 |
·桩间距变化对长短桩复合地基承载性状的影响 | 第74-83页 |
·荷载-沉降曲线 | 第74-75页 |
·桩顶和桩端应力 | 第75-77页 |
·桩顶和桩端平面平均土应力 | 第77-79页 |
·桩端阻比 | 第79-81页 |
·桩顶和桩端刺入变形 | 第81-83页 |
·褥垫层厚度变化对长短桩复合地基承载性状的影响 | 第83-93页 |
·荷载-沉降曲线 | 第83-85页 |
·桩顶和桩端应力 | 第85-88页 |
·桩顶和桩端平面平均土应力 | 第88-89页 |
·桩端阻比 | 第89-91页 |
·桩顶和桩端刺入变形 | 第91-93页 |
·本章小结 | 第93-95页 |
5 刚性长短桩复合地基沉降计算方法研究 | 第95-124页 |
·引言 | 第95页 |
·目前复合地基沉降计算常用方法 | 第95-103页 |
·复合地基沉降计算的最终应力法 | 第95-98页 |
·复合地基沉降计算的压缩区域分解法 | 第98-103页 |
·长短桩复合地基沉降计算方法 | 第103-104页 |
·本文修正计算方法 | 第104-119页 |
·长桩顶褥垫层的压缩量 s1计算方法 | 第105页 |
·长桩桩顶上刺入量 s2的计算 | 第105页 |
·长桩桩端下刺入量 s3的计算 | 第105-116页 |
·下卧层压缩量 s4的计算 | 第116-119页 |
·工程实例验证 | 第119-123页 |
·工程概况 | 第119-121页 |
·计算方法对比分析 | 第121-123页 |
·本章小结 | 第123-124页 |
6 主要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124-126页 |
·主要研究结论 | 第124-125页 |
·进一步工作展望 | 第125-126页 |
参考文献 | 第126-136页 |
致谢 | 第136-138页 |
个人简历 | 第138-13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