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社会与环境论文

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中国化研究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5页
引言第15-19页
第一章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文明思想的历史形成第19-24页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文明思想的历史形成第19-21页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文明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第19-20页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文明思想产生的思想背景第20-21页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文明思想的基本内涵第21-24页
     ·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第21-22页
     ·资本主义制度是生态危机的主要根源第22页
     ·社会主义是人与自然的最和谐发展第22-24页
第二章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时期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中国化的历史初探第24-28页
   ·毛泽东探索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条件第24-25页
     ·国际背景下工业文明凸显生态问题第24页
     ·国内背景下生态是农业发展的基础第24-25页
   ·毛泽东生态文明思想的主要内容第25-26页
     ·尊重自然才能掌握其规律第25页
     ·绿化祖国改变自然面貌第25-26页
     ·水土保持为农业提供良好生态环境第26页
   ·毛泽东生态文明思想的历史地位第26-28页
     ·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的继承第26-27页
     ·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中国化的理论探索第27-28页
第三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创时期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中国化的历史推进第28-32页
   ·邓小平推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条件第28-29页
     ·国际背景下和平与发展主题下的生态建设第28页
     ·国内背景下统筹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阻碍第28-29页
   ·邓小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主要内容第29-30页
     ·以科学技术推动生态环境建设第29页
     ·以法律制度保障生态环境建设第29-30页
   ·邓小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历史地位第30-32页
     ·邓小平对毛泽东生态文明思想的继承第30页
     ·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中国化的理论推进第30-32页
第四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时期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中国化的历史发展第32-37页
   ·江泽民推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条件第32-33页
     ·国际背景下世界生态环境的共同治理第32页
     ·国内背景下生态失衡和资源短缺第32-33页
   ·江泽民生态文明思想的主要内容第33-35页
     ·明确提出可持续发展战略将生态良好列入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第33-34页
     ·健全法律法规制度保障生态文明建设第34页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避免以环境破坏为发展代价第34-35页
   ·江泽民生态文明思想的历史地位第35-37页
     ·江泽民对邓小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继承第35页
     ·江泽民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中国化的理论发展第35-37页
第五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时期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中国化的历史创新第37-44页
   ·胡锦涛发展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要求第37-38页
     ·国际背景下努力赢得绿色发展主动权第37-38页
     ·国内背景下顺应人民更好的生活环境需要第38页
   ·胡锦涛生态文明思想的主要内容第38-41页
     ·科学发展观是对“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整体展开第38-39页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生态文明建设相辅相成第39-40页
     ·生态文明建设重要战略的提出第40-41页
   ·胡锦涛生态文明思想的历史地位第41-44页
     ·胡锦涛对江泽民生态文明思想的继承第41-42页
     ·胡锦涛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中国化的理论创新第42-44页
第六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深化时期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中国化的整体深化第44-49页
   ·十八大以来深化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要求第44-45页
     ·世界发展的新趋向——绿色、循环、低碳第44页
     ·资源环境的制约成为发展的阻力第44-45页
   ·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思想的主要内容第45-47页
     ·国土空间开发格局的优化第45页
     ·资源节约的全面促进第45-46页
     ·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第46页
     ·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第46-47页
   ·十八大以来贯彻落实生态文明建设战略的主要践行第47-49页
     ·全国环保工作取得新进展第47页
     ·《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的颁布实施第47-49页
结语第49-51页
主要参考文献第51-55页
后记第55页

论文共5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生态政治学视角下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环境治理
下一篇:不可模仿的民族文化资源传承与旅游经济绩效研究--以广东连南瑶族自治县和乳源瑶族自治县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