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某燃煤电厂颗粒物的排放特征与环境影响研究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1页 |
| 第1章 引言 | 第11-22页 |
| ·研究背景 | 第11-14页 |
| ·大气颗粒物的污染现状 | 第11-12页 |
| ·燃煤排放对大气颗粒物污染的贡献 | 第12-13页 |
| ·燃煤电厂颗粒物的污染排放 | 第13-14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9页 |
| ·颗粒物粒径分布特征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 ·颗粒物化学组成分布特征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 ·颗粒物的环境效应 | 第17-19页 |
| ·存在的问题 | 第19页 |
|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9-20页 |
|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20-22页 |
| ·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 ·技术路线 | 第21-22页 |
| 第2章 采样测试系统和分析方法 | 第22-30页 |
| ·测试概述 | 第22页 |
| ·测试对象 | 第22页 |
| ·测试项目 | 第22页 |
| ·采样点位和测试频次 | 第22-23页 |
| ·采样点设置 | 第22-23页 |
| ·采样测试频次 | 第23页 |
| ·实验仪器和材料 | 第23-26页 |
| ·实验仪器 | 第23-26页 |
| ·实验材料 | 第26页 |
| ·采样测试和分析方法 | 第26-28页 |
| ·颗粒物排放浓度测试 | 第26-27页 |
| ·颗粒物无机元素分析 | 第27页 |
| ·颗粒物水溶性离子分析 | 第27-28页 |
| ·颗粒物OC、EC分析 | 第28页 |
| ·采样及分析的质量保证与控制QA/QC | 第28-30页 |
| 第3章 燃煤电厂颗粒物粒径分布特征研究 | 第30-41页 |
| ·烟尘排放浓度及排放量 | 第30-32页 |
| ·可吸入颗粒物粒径分布特征 | 第32-36页 |
| ·可吸入颗粒物质量浓度粒径分布 | 第32-35页 |
| ·可吸入颗粒物含量分布 | 第35-36页 |
| ·颗粒物分级脱除效率 | 第36-38页 |
| ·分粒径颗粒物排放因子 | 第38-39页 |
| ·本章小结 | 第39-41页 |
| 第4章 燃煤电厂颗粒物化学组成粒径分布特征研究 | 第41-50页 |
| ·无机元素分析 | 第41-44页 |
| ·水溶性离子分析 | 第44-45页 |
| ·碳组分(OC、EC)分析 | 第45-46页 |
| ·颗粒物化学组分粒径分布特征 | 第46-47页 |
| ·PM_(10)各粒径化学组分分布 | 第47-49页 |
|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 第5章 燃煤电厂大气颗粒物环境影响研究 | 第50-68页 |
| ·大气扩散模型简介 | 第50-51页 |
| ·SCREEN3估算模型 | 第50页 |
| ·AERMOD模型 | 第50-51页 |
| ·扩散模型的选择及相关参数的确定 | 第51-56页 |
| ·扩散模型的选择 | 第51-52页 |
| ·评价流程和内容 | 第52-53页 |
| ·地形参数的设置 | 第53-55页 |
| ·气象数据的处理 | 第55-56页 |
| ·燃煤电厂大气颗粒物排放对环境的影响 | 第56-67页 |
| ·最大小时浓度分析 | 第57-61页 |
| ·最大日均浓度分析 | 第61-67页 |
|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 结论与建议 | 第68-71页 |
| 致谢 | 第71-72页 |
| 参考文献 | 第72-76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