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3页 |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选题背景 | 第9页 |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页 |
·研究方法及主要创新 | 第11-13页 |
·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主要创新 | 第12-13页 |
第2章 莱易斯“控制自然”理论的思想来源 | 第13-18页 |
·西方传统理论中的控制自然观念 | 第13-15页 |
·神话中的控制自然观念 | 第13-14页 |
·宗教中的控制自然观念 | 第14页 |
·巫术中的控制自然观念 | 第14-15页 |
·西方近现代控制自然观念的演进 | 第15-16页 |
·培根对控制自然观念的贡献 | 第15页 |
·17世纪以后的控制自然观念 | 第15-16页 |
·马克思主义实践的人化的自然观 | 第16-17页 |
·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批判理论 | 第17-18页 |
第3章 莱易斯“控制自然”理论的基本内容 | 第18-23页 |
·从掌控到回归 | 第18-20页 |
·生态危机根源于控制自然的观念 | 第18页 |
·控制自然与控制人 | 第18-19页 |
·自然的解放 | 第19-20页 |
·生态危机的解决途径 | 第20-23页 |
·促进伦理道德的进步与发展 | 第20-21页 |
·摆脱利益需求对社会的制约 | 第21页 |
·建立“较易于生存的社会” | 第21-23页 |
第4章 对莱易斯“控制自然”理论的基本评价 | 第23-28页 |
·莱易斯“控制自然”理论的贡献 | 第23-25页 |
·印证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当代文明价值 | 第23页 |
·重视伦理道德和社会制度的重建 | 第23-24页 |
·强调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重要性 | 第24页 |
·探索生态社会的发展模式 | 第24-25页 |
·莱易斯“控制自然”理论的局限性 | 第25-28页 |
·忽视了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在研究生态问题中的意义 | 第25页 |
·违背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 | 第25-26页 |
·对资本主义制度分析不够深入 | 第26页 |
·生态社会理想走入了乌托邦 | 第26-28页 |
第5章 莱易斯“控制自然”理论对当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 第28-39页 |
·确立与生态文明相适应的意识形态 | 第28-30页 |
·继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 | 第28-29页 |
·树立科学的价值观念和消费观念 | 第29页 |
·提升全体人民的生态意识 | 第29-30页 |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 第30-32页 |
·认识和遵循自然发展的客观规律 | 第30-31页 |
·重视生态系统的整体利益 | 第31页 |
·保持自然主义与人道主义的高度统一 | 第31-32页 |
·正确对待科学技术 | 第32-34页 |
·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和技术观 | 第32-33页 |
·避免科学技术的非理性运用 | 第33-34页 |
·培养和提高公民的生态道德能力 | 第34-35页 |
·增强公民的生态道德意识 | 第34页 |
·提升公民的社会责任感 | 第34-35页 |
·不断完善适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态发展模式 | 第35-39页 |
·充分发挥社会主义社会之于生态文明建设的优势 | 第35页 |
·构建新的生活方式 | 第35-36页 |
·促进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与生态的和谐发展 | 第36-39页 |
结语 | 第39-40页 |
参考文献 | 第40-43页 |
致谢 | 第43-46页 |
附录 | 第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