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第1-6页 |
中文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文献综述 | 第10-25页 |
第一章 甘草酸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 第10-17页 |
·甘草酸的药动学 | 第10-12页 |
·药理作用 | 第12-14页 |
·其他药理作用 | 第14-16页 |
·对血清离子元素含量影响 | 第16-17页 |
第二章 甘草酸、甘草次酸差向异构体的比较 | 第17-21页 |
·内外含量比较 | 第18页 |
·药物代谢 | 第18-19页 |
·药理作用比较 | 第19页 |
·同构型甘草酸与甘草次酸的比较 | 第19-20页 |
·不同厂家制剂 | 第20-21页 |
第三章 甘草酸制剂不良反应 | 第21-25页 |
·过敏反应 | 第21页 |
·内分泌系统反应 | 第21-23页 |
·发热反应 | 第23页 |
·神经、精神系统反应 | 第23页 |
·生殖系统反应 | 第23页 |
·消化系统不良反应 | 第23页 |
·升糖 | 第23-24页 |
·总结 | 第24-25页 |
前言 | 第25-27页 |
第一部分 医院药学部实践总结 | 第27-41页 |
第一章 概述 | 第27-28页 |
第二章 门诊中成药实践 | 第28-31页 |
第三章 住院中药房实践 | 第31-37页 |
第四章 药库实践 | 第37-39页 |
第五章 药检室实践 | 第39-41页 |
第二部分 课题研究 | 第41-85页 |
第一章 使用两种甘草酸注射剂患者用药监测 | 第41-54页 |
·研究对象与方法 | 第41-43页 |
·研究地区 | 第41页 |
·研究对象 | 第41-42页 |
·研究药品名称及规格 | 第42页 |
·研究实施 | 第42页 |
·预调查 | 第42-43页 |
·样本量的估算 | 第43页 |
·纳入标准 | 第43页 |
·排除标准 | 第43页 |
·病历筛选 | 第43页 |
·数据记录和统计分析 | 第43页 |
·结果 | 第43-50页 |
·异甘草酸镁注射液使用基本情况 | 第43-47页 |
·复方甘草酸苷注射液使用基本情况 | 第47-50页 |
·讨论 | 第50-54页 |
·科室分布比较 | 第50-51页 |
·性别年龄比较 | 第51-52页 |
·用药原因比较分析 | 第52页 |
·既往所患慢性疾病种类比较 | 第52-53页 |
·使用疗程与剂量比较 | 第53-54页 |
第二章 甘草酸注射液发生低血钾因素分析 | 第54-76页 |
·概述 | 第54页 |
·问题分析 | 第54-56页 |
·异甘草酸镁注射液患者发生低血钾影响因素分析 | 第56-64页 |
·变量编码 | 第56-58页 |
·变量的设置 | 第58-60页 |
·单因素分析 | 第60-61页 |
·多重共线性检验 | 第61-62页 |
·用变量筛选的方法克服多重共线性 | 第62页 |
·建立模型 | 第62页 |
·讨论 | 第62-64页 |
·复方甘草酸苷注射液患者发生低血钾影响因素分析 | 第64-74页 |
·变量编码 | 第64-66页 |
·变量的设置 | 第66-69页 |
·单因素分析 | 第69-71页 |
·多重共线性检验 | 第71-72页 |
·用变量筛选的方法克服多重共线性 | 第72页 |
·建立模型 | 第72-73页 |
·讨论 | 第73-74页 |
·小结 | 第74-76页 |
第三章 异甘草酸镁与复方甘草酸苷注射液发生低钾分析与比较 | 第76-85页 |
·研究对象与方法 | 第76页 |
·研究对象 | 第76页 |
·纳入标准 | 第76页 |
·排除标准 | 第76页 |
·异甘草酸镁注射液结果分析 | 第76-80页 |
·样本量的估算 | 第76页 |
·总技术路线 | 第76-77页 |
·结果分析 | 第77-80页 |
·复方甘草酸苷低血钾分析 | 第80-83页 |
·样本量的估算 | 第80页 |
·总技术路线 | 第80页 |
·结果分析 | 第80-83页 |
·小结 | 第83-85页 |
·性别 | 第83页 |
·年龄 | 第83-84页 |
·发生血钾降低与过敏史 | 第84-85页 |
总结与讨论 | 第85-87页 |
附录 | 第87-90页 |
参考文献 | 第90-97页 |
致谢 | 第97-98页 |
个人简历 | 第9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