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阳山超大型金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
|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2页 |
| 第1章 、引言 | 第12-17页 |
| 1.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 ·选题背景与项目依托 | 第12页 |
|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 2.矿床发现及研究现状 | 第13-17页 |
| ·发现历史 | 第13-14页 |
| ·研究区位置、交通及自然地理情况 | 第14-15页 |
|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第15-17页 |
|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 第17-26页 |
| ·大地构造背景 | 第17-18页 |
| ·区域构造演化 | 第18-21页 |
| ·勉略缝合带地质特征及演化 | 第18-19页 |
| ·文县弧形构造带 | 第19-21页 |
| ·区域地层 | 第21-25页 |
| ·新元古代碧口群 | 第21-22页 |
| ·震旦-寒武系 | 第22-23页 |
| ·泥盆系 | 第23页 |
| ·石炭系 | 第23页 |
| ·三叠系 | 第23-24页 |
| ·白垩系 | 第24页 |
| ·第四系 | 第24-25页 |
| ·区域岩浆岩 | 第25-26页 |
| 第3章 、矿床地质特征 | 第26-55页 |
| ·矿区地层 | 第26-28页 |
| ·泥盆系(D2) | 第26-28页 |
| ·白垩系(K1) | 第28页 |
| ·第四系(Q1) | 第28页 |
| ·矿区构造 | 第28-30页 |
| ·褶皱 | 第28-29页 |
| ·断裂 | 第29-30页 |
| 1、NEE 向断裂带 | 第29-30页 |
| 2、NWW 向断裂带 | 第30页 |
| 3、NS 向断裂 | 第30页 |
| ·矿区岩浆岩 | 第30-35页 |
| ·岩浆岩地质年代学研究 | 第30-31页 |
| ·岩浆岩类型、产状 | 第31-32页 |
| 1、花岗斑岩 | 第31-32页 |
| 2、英云斑岩 | 第32页 |
| 3、花岗细晶岩 | 第32页 |
| ·岩石化学成分 | 第32页 |
| ·生成构造环境分析 | 第32-35页 |
| ·矿体特征 | 第35-46页 |
| ·张家山矿段 | 第36-37页 |
| ·阳山矿段 | 第37-39页 |
| ·高楼山矿段 | 第39页 |
| ·安坝矿段 | 第39-44页 |
| ·葛条湾矿段 | 第44-45页 |
| ·泥山矿段 | 第45-46页 |
| ·矿石矿物组合 | 第46-49页 |
| ·矿石类型 | 第46-47页 |
| ·矿石矿物组成 | 第47-48页 |
| ·金的赋存状态 | 第48-49页 |
| ·矿石结构、构造 | 第49页 |
| ·围岩蚀变 | 第49-52页 |
| ·硅化 | 第50页 |
| ·绢云母化 | 第50页 |
| ·黄铁矿化 | 第50-51页 |
| ·毒砂化 | 第51页 |
| ·碳酸盐化 | 第51页 |
| ·褐铁矿化 | 第51页 |
| ·高岭土化 | 第51-52页 |
| ·成矿期次划分 | 第52-55页 |
| ·成岩期 | 第52页 |
| ·区域变质作用期 | 第52-53页 |
| ·热液期 | 第53-54页 |
| ·表生期 | 第54-55页 |
| 第4章 、矿床成因类型 | 第55-59页 |
| ·矿床成因类型 | 第56-57页 |
| ·成矿模式 | 第57-59页 |
| 第5章 、下部找矿方向 | 第59-67页 |
| ·成矿规律 | 第59-61页 |
| ·地层对矿床的控制 | 第59-60页 |
| ·构造对矿床的控制 | 第60页 |
| ·岩浆岩与成矿的关系 | 第60-61页 |
| ·深部找矿预测 | 第61-63页 |
| ·下步找矿方向 | 第63-67页 |
| ·深部找矿 | 第63页 |
| ·泥山-汤卜沟区段 | 第63-64页 |
| ·葛条湾-安坝矿段 | 第64-65页 |
| ·高楼山-阳山矿段 | 第65-67页 |
| 结论 | 第67-69页 |
| 致谢 | 第69-71页 |
| 参考文献 | 第71-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