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文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9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9-15页 |
|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 ·当前旧城更新改造的审视 | 第9-10页 |
| ·研究的意义和目的 | 第10页 |
| ·研究内容、方法与框架 | 第10-15页 |
| ·研究内容 | 第10页 |
| ·研究范围 | 第10-12页 |
| ·研究方法 | 第12-14页 |
| ·研究框架 | 第14-15页 |
| 第2章 城市形态学研究综述及概念界定 | 第15-25页 |
| ·文献综述 | 第15-23页 |
| ·国外城市形态学相关理论概述 | 第15-18页 |
| ·国内研究现状及总结 | 第18-22页 |
| ·厦门营平片区研究概况 | 第22-23页 |
| ·概念界定 | 第23-25页 |
| 第3章 营平片区的发展演变 | 第25-42页 |
| ·明清时代的演变 | 第25-31页 |
| ·地形地貌 | 第25-26页 |
| ·社会发展及变迁 | 第26-31页 |
| ·民国时代(1912 年‐1949 年)的演变 | 第31-36页 |
| ·解放后至改革开放初期的演变(20 世纪 50 年代-80 年代) | 第36-38页 |
| ·改革开放后的演变(20 世纪 80 年代初‐至今) | 第38-41页 |
| ·小结 | 第41-42页 |
| 第4章 营平片区街巷结构的形成 | 第42-89页 |
| ·A 街区的街巷结构 | 第44-61页 |
| ·社会发展及变迁 | 第44-46页 |
| ·街巷结构的形成与发展 | 第46-53页 |
| ·街巷的交通性 | 第53-55页 |
| ·建筑街巷空间与社区邻里关系 | 第55-61页 |
| ·B 街区的街巷结构 | 第61-75页 |
| ·B1 街区的街巷结构 | 第62-68页 |
| ·B2 街区的街巷结构 | 第68-72页 |
| ·建筑街巷空间与社区邻里关系 | 第72-75页 |
| ·C 街区的街巷结构 | 第75-88页 |
| ·C1 街区的街巷结构 | 第76-81页 |
| ·C2 街区的街巷结构 | 第81-84页 |
| ·建筑街巷空间与社区邻里关系 | 第84-88页 |
| ·小结 | 第88-89页 |
| 第5章 营平片区街巷结构的差异性研究 | 第89-102页 |
| ·街巷结构的差异 | 第89-92页 |
| ·街巷结构形式的不同 | 第89页 |
| ·地块模式的不同 | 第89-91页 |
| ·社会肌理的不同 | 第91-92页 |
| ·街巷结构形成机制的差异 | 第92-96页 |
| ·人口构成的差异 | 第92-95页 |
| ·街巷结构功能的差异 | 第95-96页 |
| ·不同街区的建筑与街巷空间形成 | 第96-101页 |
| ·建筑街巷空间的变化 | 第96-100页 |
| ·建筑与街巷空间变化产生的影响 | 第100-101页 |
| ·小结 | 第101-102页 |
| 结论与展望 | 第102-105页 |
| ·结论 | 第102-103页 |
| ·启示与展望 | 第103-105页 |
| 参考文献 | 第105-109页 |
| 致谢 | 第109-111页 |
| 附录 | 第111-113页 |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11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