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引言 | 第8-11页 |
一、“赠诗”、“答诗”的理论基础 | 第8页 |
二、“赠答诗”的形成 | 第8-9页 |
三、传统意义上的“赠答诗”的发轫 | 第9-11页 |
第一章 建安赠答诗 | 第11-19页 |
第一节文学的自觉与文人集团的形成 | 第11-13页 |
第二节建安赠答诗的写作分期及主题内容 | 第13-15页 |
(一) 邺下文人集团形成之前的赠答诗 | 第13页 |
(二) 邺下时期及邺下文人星散后的赠答诗 | 第13-15页 |
第三节建安赠答诗的示范意义 | 第15-19页 |
(一) 题材的确立 | 第15-16页 |
(二) 表现内容、表现方式拓展 | 第16-19页 |
第二章 正始赠答诗 | 第19-28页 |
第一节 创作概况 | 第19-21页 |
第二节 正始赠答诗的主题内容与特点 | 第21-26页 |
(一) 正始玄风的形成 | 第21-24页 |
(二) 二郭、二嵇、阮侃赠答诗的主题内容与风格 | 第24-25页 |
(三) 江伟、辛旷赠答诗的特点与意义 | 第25-26页 |
第三节 正始赠答诗的新变 | 第26-28页 |
(一) 以玄言入诗的内容创变 | 第26页 |
(二) 多视角转换的写作方式 | 第26-28页 |
第三章 西晋赠答诗 | 第28-35页 |
第一节 西晋赠答诗的主题、内容 | 第28-31页 |
第二节 西晋赠答诗雅正、颂美的风格特点 | 第31-33页 |
(一) 西晋赠答诗雅正的特点 | 第31-32页 |
(二) 西晋赠答诗颂美的风格 | 第32-33页 |
第三节 西晋赠答诗的新变 | 第33-35页 |
(一) 复合主题赠答诗的出现 | 第33-34页 |
(二) 代赠的兴起 | 第34-35页 |
第四章 东晋赠答诗 | 第35-44页 |
第一节 东晋士人心态与赠答诗的创作分期 | 第35-36页 |
第二节 东晋赠答诗的主题与内容 | 第36-42页 |
(一) 东晋前期的赠答诗创作:刘琨、卢谌、郭璞、梅陶 | 第36-37页 |
(二) 东晋中期的赠答诗创作 | 第37-40页 |
(三) 东晋后期的赠答诗创作:陶渊明 | 第40-42页 |
第三节 东晋赠答诗的新变 | 第42-44页 |
(一) 内容上:玄释合流对东晋赠答诗的影响 | 第42页 |
(二) 形式上:寓言化、拟人化的赠答形式的出现 | 第42-44页 |
结语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7页 |
致谢 | 第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