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符号说明 | 第1-10页 |
| 中文摘要 | 第10-11页 |
| Abstract | 第11-13页 |
| 前言 | 第13-30页 |
| 1 发病历史 | 第13-15页 |
| 2 病毒的生物学特性 | 第15-18页 |
| ·形态学 | 第15页 |
| ·化学组成 | 第15页 |
| ·生物学特性 | 第15-18页 |
| ·血凝活性 | 第15-16页 |
| ·细胞融合和溶血 | 第16页 |
| ·病毒复制 | 第16页 |
| ·对理化因素的抵抗力 | 第16页 |
| ·毒株分类 | 第16-17页 |
| ·致病性 | 第17页 |
| ·致病性的分子基础 | 第17-18页 |
| 3 流行病学 | 第18-19页 |
| ·发生与分布 | 第18页 |
| ·自然宿主和实验宿主 | 第18页 |
| ·传播 | 第18-19页 |
| ·潜伏期 | 第19页 |
| 4 临床症状 | 第19-21页 |
| 5 剖检变化 | 第21-22页 |
| 6 病理变化 | 第22-23页 |
| 7 诊断 | 第23-28页 |
| ·病毒分离 | 第23-24页 |
| ·鸡胚 | 第23-24页 |
| ·细胞培养 | 第24页 |
| ·血清学诊断方法 | 第24-25页 |
| ·血凝试验(HA)和血凝抑制试验(HI) | 第24-25页 |
| ·荧光抗体技术(FA) | 第25页 |
| ·RT-PCR | 第25-26页 |
|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 第26页 |
| ·琼脂扩散试验(AGP) | 第26-27页 |
| ·乳胶凝集试验(LAT) | 第27页 |
| ·协同凝集试验 | 第27-28页 |
| 8 鉴别诊断 | 第28页 |
| ·不同血清型之间的鉴别诊断 | 第28页 |
| ·在实际工作中的鉴别诊断,应注意与霍乱和住白细胞原虫病的鉴别诊断 | 第28页 |
| 9 防制 | 第28-30页 |
| ·加强卫生管理,防止病原体侵入鸡群 | 第28-29页 |
| ·定期预防接种,增强鸡群的特异免疫力 | 第29-30页 |
| 10 治疗 | 第30页 |
| 11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30页 |
| 2 材料与方法 | 第30-36页 |
| ·材料 | 第30-31页 |
| ·方法 | 第31-36页 |
| ·发病情况调查及症状观察 | 第31页 |
| ·病理剖检 | 第31页 |
| ·病理组织学检查 | 第31-32页 |
| ·取材 | 第31页 |
| ·固定 | 第31页 |
| ·修切和冲水 | 第31页 |
| ·脱水 | 第31-32页 |
| ·透明与浸蜡 | 第32页 |
| ·包埋 | 第32页 |
| ·切片 | 第32页 |
| ·展片和粘片 | 第32页 |
| ·烤片 | 第32页 |
| ·HE 染色 | 第32页 |
| ·封片 | 第32页 |
| ·抗体检测 | 第32页 |
| ·病原分离 | 第32-33页 |
| ·病料处理 | 第32页 |
| ·鸡胚接种 | 第32页 |
| ·细胞接种 | 第32-33页 |
| ·鸡胚成纤维的培养 | 第32-33页 |
| ·接毒 | 第33页 |
| ·血清中和试验 | 第33页 |
| ·细胞培养半数感染量(TCID50)的测定 | 第33页 |
| ·PCR 鉴定 | 第33-35页 |
| ·病毒 RNA 的提取 | 第33-34页 |
| ·RT- PCR 扩增 | 第34-35页 |
| ·PCR 产物的琼脂糖凝胶电泳 | 第35页 |
| ·测序及遗传进化分析 | 第35-36页 |
| ·PCR 产物的回收 | 第35页 |
| ·DNA 的连接 | 第35页 |
| ·感受态大肠杆菌 DH5a 的制备 | 第35页 |
| ·转化 | 第35-36页 |
| ·质粒 DNA 的提取 | 第36页 |
| ·测序分析 | 第36页 |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6-47页 |
| ·发病情况调查及临床症状观察 | 第36-37页 |
| ·剖检病变 | 第37-39页 |
| ·病理组织学诊断 | 第39-43页 |
| ·抗体检测 | 第43-44页 |
| ·病毒分离 | 第44页 |
| ·血清中和试验 | 第44页 |
| ·CEF 细胞接种 | 第44页 |
| ·TCID50 的测定 | 第44-45页 |
| ·PCR 鉴定 | 第45页 |
| ·遗传进化分析 | 第45-47页 |
| 4 讨论 | 第47-49页 |
| 5 结论 | 第49-50页 |
| 参考文献 | 第50-55页 |
| 致谢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