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3页 |
·课题的研究背景 | 第11页 |
·基础隔震结构的应用 | 第11-13页 |
·基础隔震技术的发展 | 第11-12页 |
·基础隔震结构的应用现状 | 第12-13页 |
·结构易损性分析方法 | 第13-20页 |
·结构易损性分析方法分类 | 第13-14页 |
·基于性能的结构易损性分析方法简介 | 第14-16页 |
·基于性能的结构易损性分析方法的研究内容 | 第16-19页 |
·基于性能的结构易损性分析方法应用现状 | 第19-20页 |
·课题意义及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20-23页 |
·课题的研究意义 | 第20-21页 |
·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21-23页 |
第2章 基础隔震结构的弹塑性分析 | 第23-36页 |
·引言 | 第23页 |
·PUSHOVER分析方法 | 第23-27页 |
·Pushover分析方法简介 | 第23-24页 |
·Pushover分析的基本步骤 | 第24页 |
·自适应Pushover分析 | 第24页 |
·Pushover分析方法的侧向力加载模式 | 第24-26页 |
·Pushover分析方法的优缺点 | 第26-27页 |
·Pushover分析方法在基础隔震结构中的应用 | 第27页 |
·动力时程分析方法 | 第27-32页 |
·方法简介 | 第28页 |
·地震波的选择 | 第28-32页 |
·增量动力分析方法 | 第32-35页 |
·方法简介 | 第32-33页 |
·增量动力分析方法的计算法则 | 第33-34页 |
·地震动强度参数的选取 | 第34-35页 |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第3章 基础隔震RC框架结构的性能水准划分与量化分析 | 第36-47页 |
·引言 | 第36页 |
·结构的性能水准划分 | 第36-38页 |
·抗震结构的性能水准划分 | 第36页 |
·基础隔震结构的性能水准划分 | 第36-38页 |
·结构性能指标的选择与量化 | 第38-39页 |
·结构性能指标的选择 | 第38页 |
·结构性能指标的量化 | 第38-39页 |
·计算模型 | 第39-43页 |
·实际隔震结构基本信息统计情况 | 第39-41页 |
·基准结构概况 | 第41-43页 |
·结构地震响应及性能指标分析 | 第43-46页 |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第4章 远场地震作用下基础隔震RC框架结构的易损性分析 | 第47-58页 |
·引言 | 第47页 |
·远场地震动-结构样本空间的形成 | 第47-48页 |
·远场地震动的选择 | 第47页 |
·远场地震动-结构样本空间的建立 | 第47-48页 |
·远场地震作用下结构的地震易损性分析 | 第48-54页 |
·远场地震作用下结构的概率需求分析 | 第48-50页 |
·远场地震作用下结构易损性曲线的形成 | 第50-54页 |
·数据处理与统计方法介绍 | 第54-57页 |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第5章 近场地震作用下基础隔震RC框架结构的易损性分析 | 第58-68页 |
·引言 | 第58页 |
·近场地震动-结构样本空间的形成 | 第58-59页 |
·近场地震动的选择 | 第58页 |
·近场地震动-结构样本空间的建立 | 第58-59页 |
·近场地震作用下结构的地震易损性分析 | 第59-65页 |
·近场地震作用下结构的概率需求分析 | 第59-60页 |
·近场地震作用下结构易损性曲线的形成 | 第60-65页 |
·近场和远场地震作用下结构易损性的对比 | 第65-67页 |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68-70页 |
结论 | 第68-69页 |
展望 | 第69-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4页 |
致谢 | 第74-75页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