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遥感与GIS技术的彭州市地震灾区植被动态变化监测与评价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1 绪论 | 第10-16页 |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0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2-15页 |
·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技术路线 | 第13-15页 |
·论文章节安排 | 第15-16页 |
2 研究区概况 | 第16-19页 |
·研究区介绍 | 第16页 |
·地理位置 | 第16-17页 |
·自然环境 | 第17-18页 |
·人口和社会经济 | 第18-19页 |
3 数据预处理 | 第19-25页 |
·数据来源 | 第19页 |
·地形数据处理 | 第19-21页 |
·不同遥感影像数据波段的组合 | 第21-22页 |
·大气校正 | 第22页 |
·几何精校正 | 第22-23页 |
·影像裁剪 | 第23页 |
·图像增强 | 第23-25页 |
4 彭州市汶川地震后的植被受损研究 | 第25-34页 |
·受损植被的信息提取 | 第25-27页 |
·精度检验 | 第27-28页 |
·植被受损模型的建立 | 第28-29页 |
·受损植被特征分析 | 第29-34页 |
·植被受损程度的分析 | 第29页 |
·植被受损的高程特征 | 第29-31页 |
·植被受损的坡度特征 | 第31-32页 |
·植被受损的坡向特征 | 第32-34页 |
5 彭州市植被恢复研究 | 第34-40页 |
·植被恢复的动态监测模型的建立 | 第34页 |
·植被恢复程度的分析 | 第34-35页 |
·植被恢复特征分析 | 第35-40页 |
·植被恢复的高程特征 | 第35-37页 |
·植被恢复的坡度特征 | 第37-38页 |
·植被恢复的坡向特征 | 第38-40页 |
6 彭州市震后 2012 年的生态环境评价 | 第40-56页 |
·生态环境评价原则 | 第40-41页 |
·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 第40页 |
·可比性原则 | 第40页 |
·定量结合定性的原则 | 第40页 |
·动态性原则 | 第40-41页 |
·生态环境评价常用的方法 | 第41-42页 |
·指标的选取原则 | 第42页 |
·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42-43页 |
·建立生态环境评价模型 | 第43-50页 |
·建立步骤 | 第43-44页 |
·指标数据标准化 | 第44-47页 |
·确定指标权重 | 第47页 |
·建立判断矩阵 | 第47-48页 |
·构造比较矩阵 | 第48页 |
·特征值和特征向量 | 第48-49页 |
·一致性检验 | 第49-50页 |
·生态环境评价 | 第50页 |
·生态环境评价结果分析 | 第50-55页 |
·受损区生态环境评价分析 | 第50-51页 |
·植被恢复等级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分析 | 第51-52页 |
·林地利用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分析 | 第52-53页 |
·坡度等级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分析 | 第53-55页 |
·恢复的建议及措施 | 第55-56页 |
7 结论与展望 | 第56-58页 |
·本文的主要结论 | 第56页 |
·本文的不足与展望 | 第56-58页 |
·本文所存在的不足 | 第56-57页 |
·展望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2页 |
致谢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