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5页 |
·本文选题背景 | 第9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发展趋势 | 第11页 |
·本文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本文技术路线和研究内容 | 第12-15页 |
第二章 研究区矿山地质环境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状况 | 第15-28页 |
·研究区矿山地质环境 | 第15-25页 |
·研究区地理位置及气象条件 | 第15-16页 |
·研究区地形地貌 | 第16-17页 |
·研究区地质构造及地震 | 第17-20页 |
·研究区地层 | 第20-21页 |
·研究区水文地质条件 | 第21-23页 |
·研究区工程地质条件 | 第23-25页 |
·研究区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状况 | 第25-28页 |
·研究区矿产资源 | 第25-26页 |
·研究区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 第26-28页 |
第三章 研究区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及其成因分析 | 第28-38页 |
·研究区矿山地质问题 | 第28-31页 |
·采矿活动引发的矿山地质灾害 | 第28页 |
·采矿活动对水资源的破坏 | 第28-29页 |
·采矿活动对地形地貌景观的影响和破坏 | 第29页 |
·采矿活动对土地资源的影响和破坏 | 第29-31页 |
·研究区矿山地质环境问题成因分析 | 第31-38页 |
·地质环境因素 | 第31-33页 |
·矿产开采活动因素 | 第33-36页 |
·自然营力因素 | 第36页 |
·其它因素 | 第36-38页 |
第四章 研究区矿山地质环境综合评价 | 第38-50页 |
·评价原则与方法 | 第38-39页 |
·评价原则 | 第38页 |
·评价方法 | 第38-39页 |
·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 第39-41页 |
·评价指标选取原则 | 第39-40页 |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40-41页 |
·评价指标取值与分级 | 第41-42页 |
·矿山地质环境综合评判模型 | 第42-48页 |
·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权值 | 第42-46页 |
·综合评价计算模型 | 第46-48页 |
·研究区矿山地质环境分区及评述 | 第48-50页 |
·矿山地质环境危害严重区 | 第48-49页 |
·矿山地质环境危害较严重区 | 第49页 |
·矿山地质环境危害一般区 | 第49-50页 |
第五章 研究区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研究 | 第50-64页 |
·研究区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现状 | 第50-51页 |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原则和目标 | 第51-52页 |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的原则 | 第51-52页 |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的目标 | 第52页 |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工作任务 | 第52-55页 |
·加强矿山地质环境保护 | 第52-53页 |
·开展矿山地质环境详细调查 | 第53-54页 |
·开展矿山地质环境动态监测 | 第54页 |
·加快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 | 第54-55页 |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分区及技术方法 | 第55-62页 |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分区 | 第55-56页 |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技术方法 | 第56-62页 |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的效益分析 | 第62-64页 |
第六章 邢台地区某大型煤矿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 | 第64-78页 |
·矿区基本条件 | 第64-65页 |
·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现状 | 第65-68页 |
·采矿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危险性 | 第65-66页 |
·采矿活动对含水层的影响和破坏 | 第66-67页 |
·采矿活动对地形地貌景观的影响和破坏 | 第67页 |
·采矿活动对土地资源的影响和破坏 | 第67-68页 |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工程 | 第68-75页 |
·近期治理恢复工程 | 第68-72页 |
·中远期及闭坑治理恢复工程 | 第72-74页 |
·治理工程量 | 第74-75页 |
·矿山地质环境监测工程 | 第75-78页 |
·地面沉陷监测工程 | 第75-76页 |
·地下水监测 | 第76-77页 |
·监测工程量 | 第77-78页 |
第七章 成果与展望 | 第78-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1页 |
致谢 | 第81-82页 |
作者简介 | 第82-8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科研成果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