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8页 |
| Abstract | 第8-10页 |
| 缩略词表 | 第10-11页 |
| 前言 | 第11-20页 |
| 一、 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临床特点 | 第11-13页 |
| (一)、非霍奇金淋巴瘤-流行病学 | 第11-12页 |
| (二)、非霍奇金淋巴瘤-临床表现 | 第12页 |
| (三)、非霍奇金淋巴瘤的治疗 | 第12-13页 |
| 二、 CD20 分子介绍 | 第13页 |
| (一)、CD20 蛋白结构 | 第13页 |
| (二)、CD20 分子的功能 | 第13页 |
| (三)、治疗性抗 CD20 抗体 | 第13页 |
| 三、 抗 CD20 单克隆抗体药物介绍 | 第13-20页 |
| (一)、Rituximab-利妥昔单抗(美罗华)研发历史 | 第13-14页 |
| (二)、抗 CD20 单克隆抗体作用机制 | 第14-20页 |
| 第一部分 新型人源化抗 CD20 单克隆抗体的设计和制备 | 第20-50页 |
| 一、 人源化抗 CD20 单克隆抗体分子的设计 | 第20-45页 |
| (一)、抗 CD20 鼠抗 2B8 人源化抗体重链可变区框架序列的设计 | 第20-24页 |
| (二)、抗 CD20 鼠抗 2B8 人源化抗体轻链可变区框架序列的设计 | 第24-32页 |
| 序列表 | 第32-45页 |
| 二、 抗 CD20 人源化单克隆抗体的制备 | 第45-50页 |
| (一) 材料和方法 | 第45-48页 |
| (二) 实验结果 | 第48-49页 |
| (三) 讨论 | 第49-50页 |
| 第二部分 新型人源化抗 CD20 单克隆抗体的生物学功能研究 | 第50-60页 |
| 一.材料和方法 | 第50-54页 |
| (一)、实验材料和仪器 | 第50-51页 |
| (二)、实验方法 | 第51-54页 |
| 二.结果 | 第54-59页 |
| (一) 体内活性 | 第54-58页 |
| (二) 体内活性 | 第58-59页 |
| 动物药效学实验 | 第58-59页 |
| 三.讨论 | 第59-60页 |
| 第三部分 新型人源化抗 CD20 抗体的稳定性研究 | 第60-102页 |
| 一、 SDS-PAGE 检测分析 B001 抗体的样品稳定性 | 第61-63页 |
| (一)、材料和方法 | 第61-63页 |
| 二、 结果 | 第63-78页 |
| (一) B001 抗体在第 30 天的样品稳定性 | 第63-69页 |
| (二) B001 抗体在第 60 天的样品稳定性 | 第69-74页 |
| (三) B001 抗体在第 90 天的样品稳定性 | 第74-78页 |
| 三、 CE-SDS 检测分析 B001 抗体的样品稳定性 | 第78-91页 |
| (一)、材料和方法 | 第78-85页 |
| (二)、结果 | 第85-90页 |
| (三) 讨论 | 第90-91页 |
| 四、 毛细管电泳测定新型人源化抗 CD20 抗体的等电点 | 第91-102页 |
| (一)、材料和方法 | 第91-100页 |
| (二) 结果 | 第100-101页 |
| (三) 讨论 | 第101-102页 |
| 综述 美罗华治疗非霍奇金淋巴瘤的研究进展 | 第102-108页 |
| 一、 非霍奇金淋巴瘤概述 | 第102-104页 |
| (一) 非霍奇金淋巴瘤的分类 | 第102-103页 |
| (二)、非霍奇金淋巴瘤-临床表现 | 第103页 |
| (三)、非霍奇金淋巴瘤的治疗 | 第103-104页 |
| 二、 美罗华简介 | 第104页 |
| 三、 美罗华的药效学特征 | 第104-106页 |
| 四、 美罗华对非霍奇金淋巴瘤的治疗 | 第106-108页 |
| 参考文献 | 第108-116页 |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及参加科研工作情况 | 第116-117页 |
| 致谢 | 第11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