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反垄断民事诉讼制度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1 绪论 | 第7-10页 |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7页 |
·研究现状及文献综述 | 第7-10页 |
2 国外反垄断民事诉讼制度的比较分析 | 第10-17页 |
·美国反垄断民事诉讼制度的特色 | 第10-12页 |
·三倍惩罚性损害赔偿制度 | 第10-11页 |
·集团诉讼制度 | 第11-12页 |
·欧盟反垄断民事诉讼制度的特色 | 第12-13页 |
·原告资格范围宽泛 | 第12-13页 |
·诉讼时效制度 | 第13页 |
·日本反垄断民事诉讼制度的特色 | 第13-14页 |
·审决前置制度 | 第13-14页 |
·无过错损害赔偿责任原则 | 第14页 |
·其他国家反垄断民事诉讼制度的特色 | 第14-15页 |
·国外反垄断民事诉讼制度的比较借鉴 | 第15-17页 |
3 我国的反垄断民事诉讼制度述评 | 第17-25页 |
·我国反垄断民事诉讼制度的重要性 | 第17-19页 |
·遏制垄断行为,维护市场参与者的合法权益 | 第17页 |
·弥补行政执法的不足,节约社会资源 | 第17-18页 |
·有利于建设公平竞争的和谐社会 | 第18-19页 |
·我国反垄断民事诉讼制度的特殊性 | 第19-21页 |
·原告资格不同于普通民事诉讼制度 | 第19-20页 |
·救济方式不同于普通民事诉讼制度 | 第20页 |
·举证责任不同于普通民事诉讼制度 | 第20页 |
·损害赔偿制度不同于普通民事诉讼制度 | 第20页 |
·突出公益性目的 | 第20-21页 |
·专业性更强 | 第21页 |
·我国实施反垄断民事诉讼制度的困难 | 第21-22页 |
·竞争观念缺失 | 第21-22页 |
·厌讼问题突出 | 第22页 |
·公法私人实施缺乏正当性 | 第22页 |
·诉讼动力不足 | 第22页 |
·我国反垄断民事诉讼制度的不足 | 第22-25页 |
·原告资格认定上存有漏洞 | 第23页 |
·损害赔偿制度不明确 | 第23页 |
·缺乏诉讼费用承担规则 | 第23-24页 |
·归责原则欠缺 | 第24页 |
·反垄断行政机关支持力度太小 | 第24-25页 |
4 完善我国反垄断民事诉讼制度的建议 | 第25-31页 |
·我国反垄断民事诉讼制度的自身完善 | 第25-29页 |
·赋予消费者协会等社会团体起诉权 | 第25-26页 |
·引入集团诉讼制度 | 第26页 |
·确立双倍损害赔偿制度 | 第26-27页 |
·确定单方诉讼费用规则 | 第27页 |
·建立律师费用风险承担机制 | 第27-28页 |
·采用无过错归责原则 | 第28页 |
·增强反垄断执法机构的支持 | 第28-29页 |
·完善我国反垄断民事诉讼制度的运行环境 | 第29-31页 |
·培养竞争文化 | 第29-30页 |
·缓解“厌讼”情绪 | 第30页 |
·确立公法私人实施的正当性 | 第30页 |
·制定激励措施 | 第30-31页 |
结语 | 第31-32页 |
参考文献 | 第32-34页 |
致谢 | 第34-3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