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0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0-22页 |
|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 ·转换层结构的发展 | 第11-12页 |
| ·转换层结构的发展趋势 | 第12-17页 |
| ·钢骨混凝土转换层的应用 | 第12页 |
| ·预应力混凝土转换层的应用 | 第12-13页 |
| ·改善转换梁受力性能 | 第13-15页 |
| ·新型转换结构的应用 | 第15页 |
| ·新型抗侧力结构形式的应用 | 第15-17页 |
| ·研究现状 | 第17-21页 |
| ·预应力混凝土梁式转换层结构国内研究现状 | 第18-19页 |
| ·型钢混凝土梁式转换层结构国内研究现状 | 第19-20页 |
| ·转换层结构国外研究现状 | 第20-21页 |
| ·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 第2章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22-31页 |
| ·结构概况 | 第22-23页 |
|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23-26页 |
| ·模型的选取 | 第24-25页 |
| ·模型单元类型 | 第25-26页 |
| ·转换梁的设计 | 第26-30页 |
| ·预应力混凝土转换梁截面设计 | 第26-28页 |
| ·型钢混凝土转换梁截面设计 | 第28-30页 |
|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 第3章 转换梁的竖向静力荷载分析 | 第31-36页 |
| ·转换梁在静力荷载下的内力 | 第31-33页 |
| ·转换梁在静力荷载下的挠度 | 第33-35页 |
|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 第4章 多遇地震下结构动力响应分析 | 第36-63页 |
| ·模态分析 | 第36-43页 |
| ·结构自振周期和质量参与系数 | 第36-39页 |
| ·结构振型分析 | 第39-43页 |
| ·反应谱分析 | 第43-50页 |
| ·计算参数 | 第44页 |
| ·楼层剪力分析 | 第44-46页 |
| ·位移分析 | 第46-50页 |
| ·线性时程分析 | 第50-62页 |
| ·选用的地震波 | 第50-52页 |
| ·时程分析结果 | 第52-62页 |
|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 第5章 罕遇地震作用下结构静力弹塑性分析 | 第63-81页 |
| ·Pushover分析法 | 第63-68页 |
| ·Pushover分析的基本工作 | 第64-65页 |
| ·能力谱法 | 第65-67页 |
| ·性能点的确定 | 第67-68页 |
| ·计算参数的确定 | 第68-70页 |
| ·塑性铰的指定和性能评价 | 第68-69页 |
| ·USC规范反应谱与中国规范反应谱参数转换 | 第69-70页 |
| ·pushover工况的定义 | 第70页 |
| ·模型推覆分析 | 第70-80页 |
| ·pushover曲线分析 | 第70-73页 |
| ·结构的侧移变形 | 第73-75页 |
| ·结构基底-顶点位移曲线 | 第75-77页 |
| ·罕遇地震下塑性铰首先产生的部位 | 第77-78页 |
| ·罕遇地震下达到性能点时塑性铰的出铰情况 | 第78-79页 |
| ·罕遇地震作用下结构达到顶点控制位移时塑性铰的出铰情况 | 第79-80页 |
| ·本章小节 | 第80-81页 |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第81-83页 |
| ·本文主要结论 | 第81-82页 |
| ·展望 | 第82-83页 |
| 致谢 | 第83-84页 |
| 参考文献 | 第84-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