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基本经典的处世观解读
|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5页 |
| 目录 | 第5-8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0页 |
| ·研究意义 | 第8-9页 |
| ·研究现状 | 第9页 |
| ·研究内容 | 第9-10页 |
| 第二章 禅宗处世思想的理论基础 | 第10-20页 |
| ·三法印 | 第10-12页 |
| ·诸行无常 | 第10-11页 |
| ·诸法无我 | 第11页 |
| ·涅槃寂静 | 第11-12页 |
| ·四圣谛 | 第12-16页 |
| ·苦谛 | 第12-14页 |
| ·集谛 | 第14页 |
| ·灭谛 | 第14-15页 |
| ·道谛 | 第15-16页 |
| ·十二因缘 | 第16-20页 |
| 第三章 佛教的处世原则 | 第20-30页 |
| ·律己 | 第20-23页 |
| ·近善远恶 | 第20-21页 |
| ·远离邪淫 | 第21-22页 |
| ·远离色欲 | 第22-23页 |
| ·无我 | 第23-24页 |
| ·宽怀 | 第24-26页 |
| ·忍辱 | 第24-25页 |
| ·以德报怨 | 第25-26页 |
| ·教化 | 第26-30页 |
| ·止 | 第26-27页 |
| ·施 | 第27页 |
| ·舍 | 第27-28页 |
| ·孝 | 第28-30页 |
| 第四章 《楞伽经》中的处世思想 | 第30-38页 |
| ·做人处世先正心 | 第30-32页 |
| ·不立文字 | 第32-34页 |
| ·“人畜本为六亲”的素食理论 | 第34-36页 |
| ·慈悲观 | 第36-38页 |
| 第五章 《金刚经》中的处世思想 | 第38-48页 |
| ·对人对事“有无双遣”的认知方式 | 第39-42页 |
| ·“有无双遣” | 第39-40页 |
| ·“六如偈” | 第40-41页 |
| ·“有无双遣”的作用 | 第41-42页 |
| ·“四相”与“四无相” | 第42-44页 |
| ·舍身受辱、不着于相的处世精神 | 第44-48页 |
| ·舍身受辱 | 第44-46页 |
| ·不着于相 | 第46-48页 |
| 第六章 《坛经》中的处世思想 | 第48-58页 |
| ·积极创新 | 第48-53页 |
| ·对人才的采纳和选拔 | 第48-50页 |
| ·出家、在家皆菩提 | 第50-52页 |
| ·定慧双修 | 第52-53页 |
| ·明心见性、见性成佛的修行理论 | 第53-54页 |
| ·“三十六对”的认知理论 | 第54-55页 |
| ·圆融智慧 | 第55-58页 |
| ·中道 | 第56-57页 |
| ·和谐 | 第57-58页 |
| 第七章 禅宗处世思想在当代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 第58-74页 |
| ·提高个人素养 | 第58-62页 |
| ·规范言行 | 第58-60页 |
| ·提高内心修持 | 第60-62页 |
| ·提升处世能力 | 第62-66页 |
| ·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 | 第63页 |
| ·人际交往的哲学 | 第63-65页 |
| ·成功的方法 | 第65-66页 |
| ·深化伦理道德 | 第66-69页 |
| ·以规矩成方圆 | 第66-67页 |
| ·宣扬道德意识 | 第67-69页 |
| ·对社会公益事业发展的意义 | 第69-74页 |
| ·教育方面 | 第69-70页 |
| ·慈善方面 | 第70-71页 |
| ·环保方面 | 第71-74页 |
| 结论 | 第74-76页 |
| 致谢 | 第76-78页 |
| 参考文献 | 第78-80页 |
| 研究成果 | 第80-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