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安合剂干预肝郁脾虚型IBS病证结合大鼠模型的效应评价
目录 | 第1-7页 |
中文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英文缩略语 | 第11-12页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12-38页 |
综述一 肠易激综合征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 第12-26页 |
1. 参与IBS发病的主要多肽类物质 | 第12-16页 |
·五羟色胺及其受体 | 第12-13页 |
·管活性肠肽 | 第13-14页 |
·P物质 | 第14页 |
·神经肽Y | 第14-15页 |
·降钙素基因相关肽 | 第15页 |
·其他 | 第15-16页 |
2. 参与IBS发病的主要机制 | 第16-19页 |
·脑肠互动功能异常 | 第16-17页 |
·胃肠动力异常 | 第17页 |
·内脏敏感性增高 | 第17-18页 |
·内分泌紊乱 | 第18页 |
·感染与免疫功能异常 | 第18-19页 |
3. 其他与IBS发病有关的因素 | 第19-20页 |
·精神心理因素 | 第19页 |
·饮食因素 | 第19-20页 |
·性别和遗传因素 | 第20页 |
参考文献 | 第20-26页 |
综述二 肠易激综合征的中医药研究进展 | 第26-38页 |
1. 病因病机 | 第26-27页 |
2. 辩证分型 | 第27-28页 |
3. 中医治疗 | 第28-33页 |
·中药内服 | 第28-30页 |
·中西药联合 | 第30-31页 |
·中成药 | 第31页 |
·针灸推拿 | 第31-32页 |
·中药灌肠 | 第32页 |
·其他 | 第32-33页 |
4. 问题与展望 | 第33页 |
参考文献 | 第33-38页 |
第二部分:实验研究 | 第38-60页 |
前言 | 第38-39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39-47页 |
1. 实验材料 | 第39-40页 |
·实验动物与分组 | 第39页 |
·主要仪器及试剂 | 第39页 |
·药物制备 | 第39-40页 |
2. 实验方法 | 第40页 |
·模型建立方法 | 第40页 |
·给药方法 | 第40页 |
3. 观察指标及方法 | 第40-46页 |
·一般状态观察 | 第40-41页 |
·大鼠体重增长情况 | 第41页 |
·旷场试验 | 第41页 |
·内脏敏感性评估 | 第41-42页 |
·清指标 | 第42-45页 |
·组织学指标 | 第45-46页 |
4. 统计方法 | 第46-47页 |
结果 | 第47-55页 |
1. 一般指标观察 | 第47-49页 |
·体重增长情况 | 第47页 |
·旷场试验 | 第47-49页 |
·内脏敏感性评估 | 第49页 |
2. 血清指标 | 第49-51页 |
·5-HT | 第49-50页 |
·D-木糖 | 第50-51页 |
·IgA和IgG | 第51页 |
3. 组织指标 | 第51-55页 |
结论 | 第55页 |
讨论 | 第55-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0页 |
致谢 | 第60-61页 |
个人简历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