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绪论 | 第10-12页 |
第一章 文学场:站在巨人肩膀上的自主王国 | 第12-21页 |
第一节 布氏“文学场”理论渊源 | 第12-15页 |
一、 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发展 | 第12-13页 |
二、 对涂尔干、韦伯的思考借鉴 | 第13-14页 |
三、 对海德格尔、萨特、列维——斯特劳斯的批判吸收 | 第14-15页 |
第二节 文学场的生成 | 第15-21页 |
一、 自主的获得 | 第15-17页 |
二、 双重结构的出现 | 第17-18页 |
三、 象征财富的市场 | 第18-21页 |
第二章 文学场:文学走下神坛 | 第21-32页 |
第一节 斗争——摘下文学的神秘面纱 | 第21-23页 |
第二节 斗争武器和斗争焦点 | 第23-27页 |
一、 筹码:资本 | 第23-25页 |
二、 争夺文学合法性的定义权 | 第25-27页 |
第三节 斗争结果:谁是真正的成功者 | 第27-32页 |
一、 “为艺术而艺术”的人和追求世俗利益的文化生产者 | 第27-29页 |
二、 “特洛伊木马”的抉择 | 第29-32页 |
第三章 文学场:作品的科学解读和艺术认识 | 第32-39页 |
第一节 与片面研究方法决裂 | 第32-35页 |
一、 内部研究与外部研究 | 第32-34页 |
二、 超越二元对立、建立作品科学 | 第34-35页 |
第二节 合格“读者” | 第35-39页 |
一、 艺术认识的本质主义与历史化分析 | 第35-37页 |
二、 纯粹阅读和观点的社会性 | 第37-39页 |
第四章 文学场:二十世纪文学现象解读的依据 | 第39-45页 |
第一节 大众传媒兴起对文学场的冲击 | 第39-42页 |
一、 大众传媒的兴起和发展 | 第39-40页 |
二、 文化生产者的第二职业 | 第40-42页 |
第二节 “80 后”的选择 | 第42-45页 |
一、 韩寒、郭敬明现象 | 第42-43页 |
二、 谁来买单 | 第43-45页 |
结语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8页 |
附录 | 第48-52页 |
后记 | 第52-5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