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第一部分 CeCl_3·7H_2O-NaI 催化氨基苯硫酚与高位阻α,β-不饱和酮的迈克尔加成反应的研究 | 第11-45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1-17页 |
·迈克尔加成反应简介 | 第11页 |
·硫作亲核试剂的迈克尔加成的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复合催化剂 CeCl_3·7H_2O-NaI 的研究进展 | 第13-15页 |
·三氯化铈的概述 | 第13页 |
·复合催化剂 CeCl_3·7H_2O-NaI 的应用 | 第13-15页 |
·催化醇的脱水反应 | 第13-14页 |
·催化叠氮化合物的还原反应 | 第14页 |
·迈克尔加成反应 | 第14-15页 |
·立题依据 | 第15-17页 |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17-30页 |
·主要仪器与试剂 | 第17-19页 |
·仪器 | 第17页 |
·试剂 | 第17-19页 |
·迈克尔加成反应底物—α,β-不饱和酮的合成 | 第19-20页 |
·CeCl_3·7H_2O-NaI 催化的迈克尔加成反应 | 第20-30页 |
·CeCl_3·7H_2O-NaI 催化迈克尔加成反应的实验步骤 | 第20-21页 |
·迈克尔加成产物的结构确定 | 第21-30页 |
第三章 氨基苯硫酚与高位阻α,β-不饱和酮迈克尔加成反应的研究 | 第30-40页 |
·引言 | 第30页 |
·反应条件的筛选与优化 | 第30-34页 |
·不同催化剂对反应催化活性的对比 | 第30-31页 |
·SiO_2用量对反应的影响 | 第31页 |
·NaI 对反应的影响 | 第31-32页 |
·溶剂以及催化剂用量对反应的影响 | 第32-33页 |
·最优条件的确定 | 第33-34页 |
·α,β-不饱和酮与邻氨基/对氯邻氨基硫酚的迈克尔加成反应 | 第34-36页 |
·不同取代苯硫酚与α,β-不饱和酮的迈克尔加成反应的研究 | 第36-39页 |
·引言 | 第36页 |
·反应研究 | 第36-38页 |
·产物的表征 | 第38页 |
·小结 | 第38-39页 |
·催化剂的重复使用 | 第39-40页 |
结论 | 第40-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5页 |
第二部分 2-酯基-1,5-苯并氧氮杂卓的合成及其抗真菌活性的研究 | 第45-69页 |
第四章 前言 | 第45-48页 |
·氧氮杂卓的概述 | 第45-46页 |
·立题依据 | 第46-48页 |
·研究背景 | 第46-47页 |
·论文工作概况 | 第47-48页 |
第五章 2-酯基-1,5-苯并氧氮杂卓的合成及反应研究 | 第48-61页 |
·引言 | 第48页 |
·2-酯基-1,5-苯并氧氮杂卓的合成与表征 | 第48-53页 |
·氧氮杂卓Ⅲ的合成路线 | 第48-49页 |
·目标化合物Ⅲa~h 的物理常数 | 第49页 |
·目标化合物Ⅲa~h 的红外光谱数据及其分析 | 第49-50页 |
·目标化合物Ⅲa~h 的核磁氢谱数据及其分析 | 第50-52页 |
·目标化合物Ⅲa~h 的 MS (HRMS)数据及其分析 | 第52-53页 |
·目标化合物Ⅲa~h 的元素分析 | 第53页 |
·合成氧氮杂卓的反应条件的研究 | 第53-54页 |
·副产物结构及反应机理 | 第54-61页 |
·副产物Ⅲa'的数据表征及波谱性质 | 第55-56页 |
·副产物Ⅲa'的晶体结构以及测定数据 | 第56-60页 |
·副产物与目标化合物的竞争反应机理 | 第60页 |
·小结 | 第60-61页 |
第六章 2-酯基-1,5-苯并氧氮杂卓抗真菌活性的评价 | 第61-63页 |
·引言 | 第61页 |
·体外抗菌活性测试的方法 | 第61页 |
·实验部分 | 第61-62页 |
·实验材料 | 第61页 |
·实验方法 | 第61-62页 |
·实验结果 | 第62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62-63页 |
第七章 实验部分 | 第63-66页 |
·仪器与试剂 | 第63-64页 |
·仪器 | 第63页 |
·试剂 | 第63-64页 |
·-酯基-1,5-苯并硫氮杂卓衍生物Ⅲa~h 的合成 | 第64-66页 |
·化合物 4-苯基-4-氧代-2-丁烯酸的合成方法 | 第64页 |
·化合物Ⅰ的合成通法 | 第64-65页 |
·化合物Ⅰe_0(4-苯基-4-氧代-2-丁烯酸叔丁酯)的合成方法 | 第65页 |
·化合物Ⅲ的合成通法 | 第65-66页 |
结论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69页 |
附图 | 第69-145页 |
致谢 | 第145-14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第1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