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区块结构的Nand Flash存储系统闪存转换层研究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8页 |
| 目录 | 第8-10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0-18页 |
| ·课题背景介绍 | 第10-15页 |
| ·认识闪存 | 第10-11页 |
| ·闪存类型及工作原理 | 第11-15页 |
| ·课题研究意义及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 ·研究意义 | 第15页 |
| ·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 ·论文研究内容与组织结构 | 第16-18页 |
| ·论文研究内容 | 第16页 |
| ·论文组织结构 | 第16-18页 |
| 第2章 闪存存储管理方案 | 第18-30页 |
| ·闪存存储管理关键技术 | 第18-20页 |
| ·地址转换 | 第18-19页 |
| ·垃圾回收 | 第19页 |
| ·磨损均衡 | 第19页 |
| ·坏块管理 | 第19-20页 |
| ·闪存文件系统三种构建方法 | 第20-23页 |
| ·基于硬件转换层构建系统 | 第20-21页 |
| ·采用闪存专用文件构建系统 | 第21-22页 |
| ·采用闪存转换层构建系统 | 第22-23页 |
| ·闪存转换层映射方案 | 第23-29页 |
| ·页映射以及块映射 | 第23-24页 |
| ·混合映射 | 第24-26页 |
| ·二级页映射 | 第26-29页 |
|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 第3章 基于区块结构的闪存转换层 | 第30-44页 |
| ·设计思路 | 第30-32页 |
| ·整体架构 | 第32-34页 |
| ·数据结构 | 第34-36页 |
| ·映射流程 | 第36-38页 |
| ·二级缓冲机制 | 第38-41页 |
| ·读写操作与垃圾回收 | 第41页 |
| ·与现有算法的对比 | 第41-43页 |
|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 第4章 ZFTL 仿真评估 | 第44-64页 |
| ·仿真平台介绍 | 第44-46页 |
| ·仿真环境搭建 | 第46-50页 |
| ·器件参数 | 第46-47页 |
| ·工作负载 | 第47-48页 |
| ·性能指标 | 第48-49页 |
| ·内存开销 | 第49-50页 |
| ·性能分析 | 第50-58页 |
| ·擦除次数 | 第50-51页 |
| ·地址转换开销 | 第51-52页 |
| ·缓冲区命中率 | 第52-53页 |
| ·系统平均响应时间 | 第53-54页 |
| ·系统响应时间标准差 | 第54-55页 |
| ·系统响应时间分布 | 第55-58页 |
| ·ZFTL 的可扩展性 | 第58-63页 |
|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4-66页 |
| 致谢 | 第66-67页 |
| 参考文献 | 第67-69页 |
| 附录 | 第69-71页 |
| 个人简历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