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工人、农民、青年、妇女运动与组织论文--工人运动与组织论文--中国工人运动与组织论文--工会工作论文

自我效能感对新生代农民工社会适应的影响研究

中文摘要第1-4页
Abstract第4-9页
导言第9-16页
 一、研究缘起及价值第9-10页
 二、研究现状及评析第10-14页
 三、研究内容及方法第14-16页
第一章 新生代农民工社会适应概述第16-22页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第16-17页
  (一) 农民工概念界定第16页
  (二) “新生代农民工”概念界定第16-17页
 二、社会适应的重要理论第17-22页
  (一) 基于生物学及进化论的观点第17-18页
  (二) 基于心理学的社会适应观点第18-19页
  (三) 基于社会学的社会适应观点第19-22页
第二章 自我效能感影响社会适应的理论基础第22-28页
 一、理论依据:三元交互决定论第22-23页
  (一)三组因素的交互(互惠)性第22-23页
  (二) 交互作用的时间性第23页
  (三) 交互作用的动因性第23页
 二、动因机制:自我效能感第23-28页
  (一) 自我效能感是一种自我生成能力第24页
  (二) 自我效能感是人类的动因机制第24-25页
  (三) 建构自我效能感的信息来源第25-28页
第三章 新生代农民工社会适应、自我效能感的现状调查第28-35页
 一、调研概况第28页
 二、研究假设第28页
 三、调查工具第28-29页
  (一) 调查工具第28-29页
  (二) 统计方法第29页
 四、样本评估第29-35页
  (一) 基本情况第29-31页
  (二) 特征分析第31-35页
第四章 新生代农民工社会适应和自我效能感的关系第35-51页
 一、新生代农民工社会适应的基本情况第35-37页
  (一) 数据处理第35页
  (二) 新生代农民工社会适应的总体情况第35-36页
  (三) 新生代农民工社会适应的人口学特征第36-37页
 二、新生代农民工自我效能感的基本情况第37-39页
  (一) 自我效能感的基本情况第37页
  (二) 自我效能感的人口学特征第37-39页
 三、影响因素分析第39-44页
  (一) 主体因素:自我效能感第39页
  (二) 协同因素:社会结构第39-42页
  (三) 社会适应与各因素关系第42-44页
 四、新生代农民工自我效能与社会适应的关系分析第44-45页
  (一) 自我效能感与社会适应的相关性分析第44页
  (二) 自我效能感与社会适应的回归性分析第44-45页
  (三) 结果分析第45页
 五、自我效能感对新生代农民工社会适应的具体影响第45-47页
  (一) 自我效能感对新生代农民工社会适应过程的预测调适作用第45-46页
  (二) 自我效能感对新生代农民工社会适应结构的优化整合作用第46-47页
  (三)自我效能感对新生代农民工社会适应状态的平衡发展作用第47页
 六、建构新生代农民工社会适应的路径选择第47-51页
  (一) 调整宏观政策,建立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第47-48页
  (二) 优化社会环境,消除主流群体的认识偏差第48-49页
  (三) 发挥动因机制,激发群体积极的主体意识第49-51页
研究结果与展望第51-52页
附录(一)第52-55页
附录(二)第55-57页
参考文献第57-59页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第59-60页
致谢第60页

论文共6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公共服务的民营化研究--基于靖远县供热服务的案例分析
下一篇:广东省增城共青团服务“异地务工青年”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