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提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绪论 | 第10-15页 |
第一章 竹溪诗社结社地域背景概述 | 第15-19页 |
第二章 竹溪诗社考 | 第19-36页 |
第一节 社名由来 | 第19-21页 |
一、竹溪六逸 | 第19-20页 |
二、袁氏竹溪堂 | 第20-21页 |
第二节 竹溪诗社成员考 | 第21-25页 |
一、竹溪七子 | 第21-24页 |
二、附属社员 | 第24-25页 |
第三节 竹溪诗社社员家族考 | 第25-32页 |
一、同里袁氏 | 第26-28页 |
二、同里陈氏 | 第28-30页 |
三、同里顾氏 | 第30-31页 |
四、吴江沈氏 | 第31-32页 |
第四节 竹溪诗社社员与沈德潜的师承关系 | 第32-36页 |
一、袁景辂与沈德潜 | 第32-33页 |
二、王元文与沈德潜 | 第33-34页 |
三、陈毓升与沈德潜 | 第34-35页 |
四、蒋业晋与沈德潜 | 第35-36页 |
第三章 竹溪诗社雅集活动及雅集诗歌创作 | 第36-52页 |
第一节 竹溪诗社之结社 | 第36-39页 |
一、结社时间 | 第36-37页 |
二、结社人员 | 第37-38页 |
三、结社宗旨 | 第38-39页 |
第二节 竹溪诗社之活动 | 第39-45页 |
一、日常诗社活动 | 第40-41页 |
二、竹溪会课 | 第41页 |
三、甲申之会 | 第41-43页 |
四、《竹溪雅集图》的绘制 | 第43-45页 |
第三节 竹溪诗社之雅集诗歌创作 | 第45-52页 |
一、雅集现场纪事诗 | 第45-47页 |
二、宗伯命题创作诗 | 第47-49页 |
三、自拟咏物写景诗 | 第49-52页 |
第四章 竹溪诗社的诗学成就 | 第52-75页 |
第一节 竹溪诗社的诗学思想 | 第52-59页 |
一、归正诗教 | 第53-55页 |
二、慕古宗唐 | 第55-57页 |
三、发抒性情 | 第57-59页 |
第二节 竹溪诗社的群体诗歌创作 | 第59-68页 |
一、咏史怀古之作 | 第60-62页 |
二、关涉民生之作 | 第62-64页 |
三、山水风物之作 | 第64-66页 |
四、隐逸述志之作 | 第66-68页 |
第三节 竹溪诗社中的杰出者 | 第68-75页 |
一、袁景辂与其西湖歌咏 | 第69-71页 |
二、王元文与其论诗绝句 | 第71-72页 |
三、陈毓升与其题画诗 | 第72-75页 |
第五章 竹溪诗社与《国朝松陵诗征》 | 第75-91页 |
第一节 吴江诗学文献建设传统概述 | 第75-77页 |
第二节 《国朝松陵诗征》的成书情况 | 第77-79页 |
一、编选者 | 第77-78页 |
二、编选目的 | 第78页 |
三、编选过程 | 第78-79页 |
第三节 《国朝松陵诗征》的体例与内容 | 第79-85页 |
一、严格的时空界限 | 第79-80页 |
二、完备的体例 | 第80-81页 |
三、精纯的内容 | 第81-85页 |
第四节 从《国朝松陵诗征》看竹溪诗社的地方诗学建设之功 | 第85-91页 |
一、文献之保存 | 第85-86页 |
二、诗学之播扬 | 第86-88页 |
三、后继之导范 | 第88-91页 |
第六章 竹溪诗社与续竹溪诗社 | 第91-116页 |
第一节 续竹溪诗社成员考 | 第91-96页 |
一、竹溪后七子 | 第92-93页 |
二、同里郑氏成员 | 第93-95页 |
三、诗社外围成员 | 第95-96页 |
第二节 续竹溪诗社雅集活动 | 第96-104页 |
一、结社时间 | 第96页 |
二、结社地点 | 第96-97页 |
三、诗社活动及其结社诗歌创作 | 第97-104页 |
第三节 续竹溪诗社对竹溪诗社的承变 | 第104-116页 |
一、续竹溪诗社成员与竹溪诗社成员的师承与互动 | 第104-107页 |
二、“盛世布衣”与“衰世寒士”——续竹溪诗社对竹溪诗社的诗歌创作之变 | 第107-111页 |
三、“格调”与“性灵”——续竹溪诗社对竹溪诗社诗学的继承与革新 | 第111-116页 |
结语 | 第116-117页 |
附录一:竹溪诗社成员生平、著述表 | 第117-119页 |
附录二:续竹溪诗社成员生平、著述表 | 第119-121页 |
参考文献 | 第121-12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第125-126页 |
后记 | 第126-12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