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压柴油机可变配气正时的数值标定
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1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5页 |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11-12页 |
·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配气技术的发展 | 第12-13页 |
·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研究方法和内容 | 第14-15页 |
第2章 内燃机数值模拟的理论基础 | 第15-25页 |
·缸内系统计算过程 | 第15-17页 |
·气缸内热力学计算 | 第15-16页 |
·气缸工作容积 | 第16页 |
·气缸周壁的传热 | 第16-17页 |
·燃烧放热率 | 第17页 |
·柴油机喷雾和燃烧模型 | 第17页 |
·柴油机废气涡轮增压器计算模型 | 第17-19页 |
·进排气系统的一维非定常流动模型 | 第19-20页 |
·流体流动和传热方程的数值求解方法 | 第20-25页 |
·有限体积法简介 | 第20-21页 |
·压力-速度耦合问题的计算 | 第21-22页 |
·湍流流动数值计算 | 第22-23页 |
·常用紊流模型 | 第23-25页 |
第3章 柴油机整机工作过程计算模型 | 第25-30页 |
·柴油机模型的建立 | 第25-28页 |
·柴油机整机模型的结构 | 第25-26页 |
·计算模型中的主要参数 | 第26-28页 |
·计算模型的验证 | 第28-30页 |
第4章 最优配气正时角的数值标定 | 第30-39页 |
·最优配气正时分析 | 第30-35页 |
·进气迟闭角对柴油机性能的影响 | 第30-32页 |
·排气提前角对柴油机性能的影响 | 第32-33页 |
·气门重叠对柴油机性能的影响 | 第33-35页 |
·不同工况下的最优气门正时角 | 第35-39页 |
第5章 缸内工作过程的仿真分析 | 第39-59页 |
·模型的建立与验证 | 第39-47页 |
·三维模型的建立以及网格的划分 | 第39-40页 |
·边界条件 | 第40-42页 |
·喷雾燃烧以及排放模型 | 第42-43页 |
·模型的验证 | 第43-47页 |
·不同配气正时角下的柴油机性能 | 第47-58页 |
·优化前后缸内速度场的比较 | 第47-49页 |
·缸内燃空当量比的比较 | 第49-50页 |
·缸内温度场的比较 | 第50-53页 |
·缸内NOx浓度的比较 | 第53-55页 |
·缸内Soot浓度的比较 | 第55-57页 |
·优化前后柴油机性能比较 | 第57页 |
·不同方案下柴油机的性能 | 第57-58页 |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结论及展望 | 第59-61页 |
结论 | 第59-60页 |
展望 | 第60-61页 |
致谢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