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绪论 | 第9-15页 |
第一章 北宋与西夏边境地区的范围及地理环境 | 第15-27页 |
第一节 北宋与西夏边境地区的范围 | 第15-17页 |
第二节 北宋与西夏边境地区的地理环境 | 第17-25页 |
一、地形地貌 | 第18-19页 |
二、河流水系 | 第19页 |
三、民族分布 | 第19-23页 |
四、交通线路 | 第23-25页 |
小结 | 第25-27页 |
第二章 北宋与西夏边境地区的经济交流 | 第27-41页 |
第一节 北宋与西夏边境地区的官方互市 | 第27-31页 |
一、榷场贸易 | 第28-31页 |
二、贡使贸易 | 第31页 |
第二节 北宋与西夏边境地区的民间贸易 | 第31-36页 |
一、和市贸易 | 第31-33页 |
二、走私贸易 | 第33-36页 |
第三节 堡寨与边境地区经济交流 | 第36-39页 |
小结 | 第39-41页 |
第三章 北宋与西夏边境地区的文化交流 | 第41-51页 |
第一节 北宋与西夏文化交流概述 | 第41-44页 |
第二节 北宋与西夏边境地区的文化交流 | 第44-50页 |
一、书籍的流通 | 第44-48页 |
二、佛教文化的交流 | 第48-50页 |
小结 | 第50-51页 |
第四章 北宋与西夏边境地区各族交流的特征及历史影响 | 第51-57页 |
第一节 北宋与西夏边境地区各族交流的特征 | 第51-53页 |
一、地缘与交通的特征 | 第51-52页 |
二、互通有无的特征 | 第52页 |
三、时空特征 | 第52-53页 |
第二节 北宋与西夏边境地区各族交流的历史影响 | 第53-55页 |
一、加速了边境地区的开发 | 第53-54页 |
二、推动边境地区各民族的融合 | 第54-55页 |
三、为我国政府制定民族政策提供借鉴 | 第55页 |
小结 | 第55-57页 |
结语 | 第57-59页 |
附录 | 第59-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81页 |
致谢 | 第81-83页 |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