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10页 |
| Abstract | 第10-12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2-35页 |
| ·印染废水的特征及危害 | 第12-13页 |
| ·染料的种类与生色机理 | 第13-14页 |
| ·染料种类的划分 | 第13页 |
| ·染料的生色机理 | 第13-14页 |
| ·国内外染料废水处理的研究进展 | 第14-23页 |
| ·物化法 | 第14-17页 |
| ·化学法 | 第17-20页 |
| ·生物法 | 第20-23页 |
| ·染料废水处理的新技术 | 第23-26页 |
| ·磁分离法 | 第23-24页 |
| ·辐射法 | 第24页 |
| ·超声波气振法 | 第24页 |
| ·高能物理法 | 第24-25页 |
| ·高效降解菌的筛选 | 第25-26页 |
| ·染料脱色微生物及机理研究 | 第26-33页 |
| ·染料废水脱色微生物的类型 | 第26页 |
| ·染料降解菌的降解机理 | 第26-27页 |
| ·脱色酶资源及其研究进展 | 第27-31页 |
| ·染料脱色过程的影响因素 | 第31-32页 |
| ·共代谢 | 第32-33页 |
| ·本课题选题背景意义与研究内容 | 第33-35页 |
| 第2章 活性艳蓝 P3R 脱色菌的筛选与鉴定 | 第35-53页 |
| 第1节 活性艳蓝 P3R 染料脱色菌的筛选 | 第35-46页 |
| ·实验材料 | 第35-37页 |
| ·培养基 | 第35页 |
| ·菌种来源与染料 | 第35-36页 |
| ·试剂 | 第36页 |
| ·仪器 | 第36-37页 |
| ·实验方法 | 第37-46页 |
| ·污泥的驯化 | 第37-38页 |
| ·菌种的分离 | 第38-40页 |
| ·细菌代谢产物的提取与分析 | 第40-45页 |
| ·高效脱色菌种的筛选 | 第45-46页 |
| 第2节 两株高效菌株鉴定 | 第46-52页 |
| ·菌种生长曲线测定 | 第46-47页 |
| ·菌种的电镜形态观察 | 第47-48页 |
| ·两高效菌种的鉴定 | 第48-52页 |
| ·菌种 16SrDNA 全序列分析 | 第48-50页 |
| ·菌种鉴定结果 | 第50-52页 |
|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 第3章 脱色菌最佳脱色营养条件研究 | 第53-63页 |
| ·以染料为单一碳源菌种脱色实验 | 第53-54页 |
| ·不同外加碳源对菌种脱色效果的影响 | 第54-55页 |
| ·不同碳源量对菌种脱色影响 | 第55页 |
| ·不同氮源对菌种脱色影响 | 第55-56页 |
| ·不同氮源量对菌种脱色影响 | 第56-57页 |
| ·不同磷源对菌种脱色的影响 | 第57-58页 |
| ·脱色培养液不同组成营养物质的正交实验 | 第58-59页 |
| ·盐度对菌种脱色的影响 | 第59-60页 |
| ·常见金属离子对菌种脱色的影响 | 第60-62页 |
|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 第4章 染料脱色最佳工艺条件研究 | 第63-71页 |
| ·温度对染料脱色效果的影响 | 第63-64页 |
| ·培养液 pH 对染料脱色的影响 | 第64-65页 |
| ·培养时间对染料脱色效果的影响 | 第65页 |
| ·不同浓度染料对染料脱色的影响 | 第65-66页 |
| ·脱色菌的接种量对染料脱色效果的影响 | 第66-67页 |
| ·脱色工艺条件的正交实验 | 第67-69页 |
| ·本章小结 | 第69-71页 |
| 第5章 脱色菌对活性艳蓝 P3R 染料降解机理初步探讨 | 第71-78页 |
| ·死菌体与活菌体脱色效果对比实验 | 第71页 |
| ·脱色酶是否是诱导酶考察实验 | 第71-72页 |
| ·脱色菌脱色酶的位置初步确定实验 | 第72-73页 |
| ·染料降解脱色产物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分析 | 第73-75页 |
| ·染料脱色降解产物的 HPLC 分析 | 第75-77页 |
| ·本章小结 | 第77-78页 |
| 第6章 总结 | 第78-81页 |
| ·结论与创新 | 第78-79页 |
| ·结论 | 第78-79页 |
| ·创新点 | 第79页 |
| ·不足与建议 | 第79-81页 |
| 参考文献 | 第81-91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91-92页 |
| 致谢 | 第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