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2页 |
·红色糖多孢菌(Saccharopolyspora erythraea)概况 | 第10-13页 |
·红霉素简介 | 第10-11页 |
·红霉素的生物合成 | 第11-12页 |
·红色糖多孢菌基因工程研究进展 | 第12-13页 |
·功能基因组学研究方法 | 第13-17页 |
·DNA水平上的功能基因组学 | 第13-14页 |
·RNA水平上的功能基因组学 | 第14-16页 |
·其他层面上的功能基因组学研究 | 第16-17页 |
·基因表达调控研究方法 | 第17-19页 |
·NsdA调控蛋白研究 | 第19-21页 |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21-22页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第22-34页 |
·实验材料 | 第22-27页 |
·菌种和质粒 | 第22-23页 |
·培养基 | 第23-24页 |
·溶液 | 第24-26页 |
·仪器设备 | 第26页 |
·实验试剂及试剂盒 | 第26-27页 |
·实验方法 | 第27-34页 |
·红色糖多孢菌培养与保藏 | 第27页 |
·红色糖多孢菌基因组抽提 | 第27-28页 |
·DNA片段的PCR扩增 | 第28页 |
·DNA片段凝胶电泳及回收纯化 | 第28-29页 |
·质粒、DNA片段限制性酶切 | 第29页 |
·连接DNA片段和质粒载体 | 第29-30页 |
·转化感受态细胞 | 第30页 |
·质粒提取 | 第30页 |
·电击转化红色糖多孢菌 | 第30-31页 |
·接合转移 | 第31页 |
·PEG介导的原生质体转化 | 第31-32页 |
·抑菌实验 | 第32页 |
·RNA抽提 | 第32-33页 |
·蛋白的诱导表达及纯化 | 第33-34页 |
第3章 红色糖多孢菌的基因敲除 | 第34-48页 |
·引言 | 第34页 |
·实验设计 | 第34-35页 |
·电转化法 | 第35-38页 |
·pFL8-Δ3795敲除载体的构建 | 第35-37页 |
·抗生素工作浓度确定 | 第37页 |
·受体选择及处理 | 第37页 |
·电击缓冲液优化 | 第37-38页 |
·其他转化条件的确立 | 第38页 |
·结合转移 | 第38-40页 |
·pKC1139-Δ3795敲除载体的构建 | 第38-40页 |
·抗生素工作浓度确定 | 第40页 |
·结合转移条件的摸索 | 第40页 |
·PEG介导的原生质体法 | 第40-43页 |
·pUCTSR-Δ0069敲除载体构建 | 第41-42页 |
·筛选条件及结果分析 | 第42-43页 |
·PEG介导的原生质体法敲除其他基因 | 第43-46页 |
·SACE_0500基因敲除 | 第43-44页 |
·SACE_1897基因敲除 | 第44-45页 |
·SACE_3795基因敲除 | 第45-46页 |
·小结 | 第46-48页 |
第4章 SACE_0069基因敲除菌与模式菌表型及转录组差异分析 | 第48-62页 |
·引言 | 第48-50页 |
·实验设计 | 第50页 |
·敲除菌与模式菌的形态分化与红霉素合成差异研究 | 第50-54页 |
·敲除菌与模式菌菌落形态观察 | 第50-51页 |
·敲除菌与模式菌孢子管观察 | 第51-52页 |
·敲除菌与模式菌生长曲线 | 第52-53页 |
·敲除菌与模式菌抑菌实验 | 第53-54页 |
·SACE_0069敲除菌与模式菌转录实验及分析 | 第54-61页 |
·RNA抽提及质检 | 第54页 |
·表达谱芯片扫描和数据处理 | 第54-55页 |
·重复性和相关性分析 | 第55页 |
·差异基因筛选 | 第55-56页 |
·差异基因功能分析 | 第56-61页 |
·小结 | 第61-62页 |
第5章 红色糖多孢菌中SACE_0069转录产物功能研究 | 第62-69页 |
·引言 | 第62页 |
·实验设计 | 第62页 |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62-68页 |
·SACE_0069/pET-28a/BL21构建 | 第62-64页 |
·SACE_0069目的蛋白诱导表达 | 第64页 |
·SACE_0069目的蛋白的EMSA实验 | 第64-66页 |
·SACE_0069编码蛋白的EMSA靶基因分析 | 第66-68页 |
·小结 | 第68-69页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9-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7页 |
附录1 | 第77-84页 |
致谢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