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urkholderia sp.WGB30固定化细胞体系转化茴脑产茴香醛的条件优化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0页 |
| 1 文献综述 | 第10-22页 |
| ·八角的研究概述 | 第10页 |
| ·八角茴香油 | 第10-11页 |
| ·八角茴香的化学成分 | 第11页 |
| ·挥发性化合物 | 第11页 |
| ·倍半萜内酯及其衍生物 | 第11页 |
| ·苯丙烷和木脂素类 | 第11页 |
| ·黄酮类成分 | 第11页 |
| ·其它成分 | 第11页 |
| ·八角茴香的用途 | 第11-12页 |
| ·抗氧化性 | 第11-12页 |
| ·镇痛作用 | 第12页 |
| ·抑菌及杀虫作用 | 第12页 |
| ·升高白细胞作用 | 第12页 |
| ·其它作用 | 第12页 |
| ·茴香醛 | 第12-13页 |
| ·茴香醛的理化性质 | 第12-13页 |
| ·茴香醛的用途 | 第13页 |
| ·制备芳香醇、酮、酸和酯 | 第13页 |
| ·制备缩醛类香料 | 第13页 |
| ·制备药物、化妆品以及功能性高分子材料 | 第13页 |
| ·茴香醛的合成方法的研究 | 第13-16页 |
| ·以对羟基苯甲醛为原料的制备路线 | 第13-14页 |
| ·以苯酚类物质为原料的制备路线 | 第14页 |
| ·以对甲基苯甲醚为原料的制备路线 | 第14页 |
| ·以茴香脑为原料的制备路线 | 第14-16页 |
| ·传统的氧化工艺 | 第15页 |
| ·臭氧氧化法工艺 | 第15页 |
| ·电化学氧化法工艺 | 第15-16页 |
| ·以对甲氧基苯甲醇为原料的制备路线 | 第16页 |
| ·基础化学原料法 | 第16页 |
| ·生物转化技术的研究进展 | 第16-17页 |
| ·细胞的固定化技术 | 第17-18页 |
| ·包埋法 | 第17页 |
| ·吸附法 | 第17-18页 |
| ·交联法 | 第18页 |
| ·絮凝法 | 第18页 |
| ·茴香醛的检测方法 | 第18-19页 |
| ·紫外分光光度法 | 第18页 |
| ·薄层色谱法 | 第18-19页 |
| ·气相色谱法 | 第19页 |
| ·其他化学检测方法 | 第19页 |
|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9-20页 |
| ·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20-22页 |
| ·转化的单因素研究 | 第20页 |
| ·响应面优化及分析 | 第20页 |
| ·研究技术路线 | 第20-22页 |
| 2 WGB30 转化茴脑产茴香醛单因素条件优化 | 第22-35页 |
| ·引言 | 第22页 |
| ·实验材料与试剂 | 第22-24页 |
| ·菌种 | 第22页 |
| ·仪器与药品 | 第22-24页 |
| ·培养基 | 第24页 |
| ·实验步骤与方法 | 第24-34页 |
| ·菌株的培养 | 第24-25页 |
| ·固定化细胞的制备 | 第25页 |
| ·生物转化体系的制备 | 第25页 |
| ·薄层色谱法的操作步骤 | 第25-26页 |
| ·气相色谱法的操作步骤 | 第26页 |
| ·转化培养的条件优化 | 第26-28页 |
| ·初始 pH 值 | 第26页 |
| ·转化温度 | 第26-27页 |
| ·固定化细胞的添加量 | 第27页 |
| ·底物浓度 | 第27页 |
| ·摇床转速 | 第27-28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28-34页 |
| ·薄层色谱结果分析 | 第28页 |
| ·气相色谱分析结果 | 第28-30页 |
| ·发酵液的初始 pH 值对产茴香醛的影响 | 第30页 |
| ·转化温度对产茴香醛的影响 | 第30-31页 |
| ·固定化细胞的添加量对产茴香醛的影响 | 第31-32页 |
| ·底物浓度对产茴香醛的影响 | 第32-33页 |
| ·摇床转速对产茴香醛的影响 | 第33-34页 |
| ·小结 | 第34-35页 |
| 3 响应面法分析优化 WGB30 的转化条件 | 第35-47页 |
| ·引言 | 第35页 |
| ·实验材料与试剂 | 第35-37页 |
| ·菌种 | 第35页 |
| ·仪器与药品 | 第35-37页 |
| ·培养基 | 第37页 |
| ·实验步骤与方法 | 第37-39页 |
| ·Box-Behnken Design 实验 | 第37-38页 |
| ·建模实验设计 | 第38页 |
| ·验证实验 | 第38-39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39-45页 |
| ·方差分析和建模 | 第39-40页 |
| ·关于茴香醛产量的响应曲面模型分析 | 第40-45页 |
| ·小结 | 第45-47页 |
| 4 总结与展望 | 第47-49页 |
| ·总结 | 第47页 |
| ·展望 | 第47-49页 |
| 参考文献 | 第49-54页 |
| 致谢 | 第54-55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