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及其反身性建构
| 目录 | 第1-6页 |
| CONTENTS | 第6-8页 |
| 中文摘要 | 第8-9页 |
| ABSTRACT | 第9-11页 |
| 引言 | 第11-17页 |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11-12页 |
| 二、文献综述 | 第12-17页 |
| 1. “自我”的心理学简析 | 第12-13页 |
| 2. 哲学领域内的国内外研究概况 | 第13-17页 |
| 第一章 “自我”与“反身性”概念辨析 | 第17-28页 |
| 一、“自我”的历史探寻 | 第17-25页 |
| 1. 儒、释、道文化中的“自我” | 第17-19页 |
| 2. 西方哲学史中的“自我” | 第19-23页 |
| 3.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有关“自我”的论述 | 第23-25页 |
| 二、反身性概念的界定 | 第25-28页 |
| 1. “反身性”的由来 | 第25-26页 |
| 2. 实践中的“自我反身性建构” | 第26-28页 |
| 第二章 自我反身性建构过程 | 第28-36页 |
| 一、人的主观认识和客观自我的统一 | 第28-32页 |
| 二、人对自我的改造和占有 | 第32-34页 |
| 三、人与自我在审美中的统一 | 第34-36页 |
| 第三章 自我反身性建构的社会实践意义 | 第36-46页 |
| 一、生态危机中的自我反身性建构 | 第36-40页 |
| 二、人与社会矛盾关系中的自我反身性建构 | 第40-43页 |
| 三、人际交往中的自我反身性建构 | 第43-46页 |
| 结语 | 第46-47页 |
| 参考文献 | 第47-51页 |
| 致谢 | 第51-52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52-53页 |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