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电工技术论文--发电、发电厂论文--发电厂论文--火力发电厂、热电站论文

火电厂余热回收及新能量转换系统热经济性分析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9页
物理量名称及符号表第9-12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15页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第12页
   ·课题的研究现状第12-13页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第13-15页
第二章 制冷剂、有机工质及热泵系统的介绍第15-25页
   ·制冷剂的发展趋势及性能要求第15-18页
     ·制冷剂的发展趋势第15-17页
     ·制冷剂的性能要求第17-18页
   ·有机工质的特点和循环性能第18-20页
   ·热泵的发展及工作原理第20-23页
     ·热泵的发展第20-21页
     ·热泵的工作原理第21-23页
   ·结论第23-25页
第三章 冷源余热回收模型1的热经济性分析第25-31页
   ·NZK660-24.2/566/566机组概述第25-26页
   ·冷源余热回收系统模型1物理模型的建立第26-27页
   ·余热冷源回收模型1的可行性分析第27-28页
   ·原机组与模型1的热经济性计算及比较分析第28-30页
     ·原机组的热经济性计算第28-29页
     ·模型1的热经济性计算第29页
     ·原机组与模型1的热经济性计算及比较分析第29-30页
   ·结论第30-31页
第四章 蒸汽-有机工质联合循环发电的热经济性分析第31-42页
   ·水蒸汽循环和有机工质循环性能比较第31-32页
   ·蒸汽-有机工质联合循环发电模型物理模型的建立第32-35页
     ·蒸汽-有机工质联合发电模型2的物理模型第32页
     ·蒸汽-有机工质联合发电模型3的物理模型第32-35页
   ·蒸汽-有机工质联合循环发电的热经济性计算第35-39页
     ·蒸汽-有机工质联合发电模型2的热经济性计算第35-38页
     ·蒸汽-有机工质联合发电模型3的热经济性计算第38-39页
   ·原机组与蒸汽-有机工质联合循环的热经济性计算及比较分析第39-41页
     ·原机组不同排汽温度下的热经济性计算第40页
     ·原机组与发电模型2和3的热经济性计算及比较分析第40-41页
   ·结论第41-42页
第五章 不同有机工质对蒸汽-有机工质联合循环发电的热经济性影响第42-52页
   ·不同有机工质下发电模型2和3的热力循环图第42-46页
     ·不同有机工质下发电模型2的热力循环图第42-44页
     ·不同有机工质下发电模型3的热力循环图第44-46页
   ·不同有机工质下蒸汽-有机工质联合循环发电的热经济性计算及比较分析第46-50页
     ·不同有机工质下发电模型2热经济性指标分析第46-48页
     ·不同有机工质下发电模型3热经济性指标分析第48-50页
   ·不同发电模型有机工质的选取标准第50-51页
     ·发电模型2有机工质的选取标准第50-51页
     ·发电模型3有机工质的选取标准第51页
   ·结论第51-52页
第六章 结论及展望第52-54页
   ·结论第52页
   ·后续工作的展望第52-54页
参考文献第54-57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它成果第57-58页
致谢第58页

论文共5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大型风力发电厂运行仿真及研究
下一篇:大型电站冷端系统优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