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荀子的礼法思想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引言 | 第7-40页 |
一 礼法思想产生的历史过程 | 第7-10页 |
1、礼与法最初的产生及发展 | 第8-9页 |
2、先秦时期的礼法思想 | 第9-10页 |
二、天人相分与性恶论——礼法思想的两大理论基石 | 第10-19页 |
1、天人相分说 | 第10-15页 |
(1) 荀子之前天人关系的演变 | 第10-11页 |
(2) 天人相分说 | 第11-15页 |
2、性恶论 | 第15-19页 |
(1) 对性恶论的界定 | 第15-17页 |
(2) 化性起伪 | 第17-19页 |
三、礼法思想的基本内容 | 第19-31页 |
1、礼法思想中礼的内涵 | 第19-23页 |
(1) 礼的产生及本源 | 第19-20页 |
(2) 礼中养、别、分的原则 | 第20-21页 |
(3) 礼的具体体现 | 第21-23页 |
2、礼法关系 | 第23-27页 |
(1)现代学者关于礼法关系问题的争论 | 第23-25页 |
(2) 礼为主、法为辅的礼法关系 | 第25-27页 |
3、隆礼重法的政治观 | 第27-31页 |
(1) 隆礼与重法并用 | 第27-29页 |
(2) 先教后刑的适用原则 | 第29-30页 |
(3) 群居合一之道 | 第30-31页 |
四、礼法思想对后世的影响 | 第31-35页 |
1、关于此问题的争论 | 第31-32页 |
2、礼法思想对于后世的功与过 | 第32-34页 |
(1) 礼法思想对后世的积极影响 | 第32-33页 |
(2) 礼法思想对后世的消极影响 | 第33-34页 |
3、对礼法思想的重新审视 | 第34-35页 |
结语 | 第35-37页 |
参考文献 | 第37-39页 |
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39-40页 |
致谢 | 第4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