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14页 |
1 导论 | 第14-31页 |
·研究背景及问题提出 | 第14-22页 |
·研究背景 | 第14-21页 |
·问题提出 | 第21-22页 |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第22-25页 |
·研究目的 | 第22-24页 |
·研究意义 | 第24-25页 |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25-26页 |
·研究思路 | 第25-26页 |
·研究方法 | 第26页 |
·研究内容和研究框架 | 第26-29页 |
·研究内容 | 第26-27页 |
·研究框架 | 第27-29页 |
·本文的主要贡献 | 第29-31页 |
2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 第31-47页 |
·金融工具概念和特征 | 第31-34页 |
·金融工具概念 | 第31-32页 |
·金融工具特征 | 第32-34页 |
·金融工具确认计量文献研究综述 | 第34-39页 |
·国外文献研究综述 | 第34-36页 |
·国内文献研究综述 | 第36-39页 |
·金融工具会计研究相关理论 | 第39-45页 |
·金融学相关理论 | 第39-42页 |
·交易费用理论 | 第42-43页 |
·有效市场假设 | 第43-44页 |
·不确定理论 | 第44-45页 |
·拓扑学连锁反应理论 | 第45页 |
·本章小结 | 第45-47页 |
3 金融工具会计准则的历史演进 | 第47-70页 |
·国外金融工具会计准则 | 第47-59页 |
·《金融工具》ED 48(1994) | 第48-49页 |
·《金融工具:确认与计量》ED 62(1998) | 第49页 |
·《金融工具:确认与计量》IAS 39(1998) | 第49-52页 |
·《金融工具:确认与计量》IAS 39的修订(2000) | 第52页 |
·《金融工具:确认与计量》IAS 39的再修订(2003-2005) | 第52-54页 |
·《公允价值计量》FASB 157(2006) | 第54-55页 |
·《金融工具》IFRS 9(2009) | 第55-59页 |
·中国金融工具会计准则 | 第59-63页 |
·中国金融工具会计准则的演进 | 第59-62页 |
·金融工具确认计量规范(2006 CAS 22) | 第62-63页 |
·CAS 22规定的金融资产分类 | 第63页 |
·金融工具准则的国际比较 | 第63-65页 |
·FASB与IASB公允价值计量准则的对比 | 第63-64页 |
·CAS22与IAS39金融资产确认与计量准则的对比 | 第64-65页 |
·CAS22与IFRS9金融资产确认与计量的对比 | 第65页 |
·对金融工具会计准则的评价 | 第65-68页 |
·对IASC/IASB会计准则金融工具分类和计量的评价 | 第65-66页 |
·对IFRS 9会计准则金融工具分类和计量的评价 | 第66-67页 |
·对中国金融工具准则的简要评价 | 第67-68页 |
·本章小结 | 第68-70页 |
4 金融工具的分类确认 | 第70-91页 |
·金融学层面的金融工具分类 | 第70-73页 |
·基本金融工具 | 第70-72页 |
·衍生金融工具 | 第72-73页 |
·会计学层面的金融工具确认与分类 | 第73-76页 |
·金融工具确认的规定 | 第74页 |
·IASB对金融资产分类的相关规定 | 第74-75页 |
·中国金融资产分类的现行规定 | 第75页 |
·CAS 22与IFRS 9对金融资产分类的比较 | 第75-76页 |
·中国上市公司金融资产分类统计概况 | 第76-80页 |
·金融类上市公司金融资产的复杂分类 | 第77-78页 |
·非金融上市公司金融资产的单一分类 | 第78-79页 |
·交叉持股分类划分问题 | 第79-80页 |
·中国上市公司近年来金融资产分类的具体状况 | 第80-83页 |
·2007年上市公司金融资产持有情况分析 | 第80页 |
·2008年上市公司金融资产持有情况分析 | 第80-81页 |
·2009年上市公司金融资产持有情况分析 | 第81-82页 |
·2010年上市公司金融资产持有情况分析 | 第82-83页 |
·金融资产分类对中国上市公司的影响分析 | 第83-86页 |
·金融资产分类对盈余管理的影响 | 第83-84页 |
·金融资产分类对所得税费用的影响 | 第84-86页 |
·金融资产分类对上市公司业绩评价方面的影响 | 第86页 |
·金融资产分类对上市公司监管方面的影响 | 第86页 |
·《解释公告第3号》的发布及影响 | 第86-89页 |
·《解释公告第3号》关于金融资产分类的补充完善 | 第87-88页 |
·《解释公告第3号》对上市公司金融资产分类的影响 | 第88-89页 |
·本章小结 | 第89-91页 |
5 金融工具的会计计量 | 第91-120页 |
·会计计量 | 第91-94页 |
·会计计量含义 | 第91页 |
·会计计量原则 | 第91-92页 |
·传统历史成本会计计量模式的局限性 | 第92页 |
·会计计量属性 | 第92-93页 |
·公允价值与其他计量属性之间的关系 | 第93-94页 |
·金融工具计量的理论基础 | 第94-103页 |
·金融工具初始计量 | 第95页 |
·金融工具后续计量 | 第95-97页 |
·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会计计量模式 | 第97-103页 |
·金融工具公允价值计量的应用分析 | 第103-112页 |
·金融工具公允价值计量在上市公司的应用分析 | 第103-106页 |
·金融工具公允价值计量在中国金融机构的应用分析 | 第106-110页 |
·金融工具公允价值计量在中国部分上市商业银行的应用分析 | 第110-112页 |
·IFRS9对金融工具会计计量的预期影响分析 | 第112-118页 |
·IFRS9对金融工具会计计量的特殊规定 | 第112-113页 |
·IFRS9理论层面上对金融工具会计计量的预期影响 | 第113-114页 |
·IFRS9对上市公司金融工具会计计量的预期影响 | 第114-118页 |
·本章小结 | 第118-120页 |
6 金融工具确认计量应用的案例分析 | 第120-142页 |
·美国国际集团衍生品致亏的分析与思考 | 第120-132页 |
·美国国际集团巨亏事件背景 | 第120-122页 |
·美国国际集团相关财务数据分析 | 第122-129页 |
·美国国际集团巨额亏损的机理分析 | 第129-132页 |
·中国衍生品应用引发的“327国债事件”分析 | 第132-137页 |
·中国金融类衍生品市场发展 | 第132-134页 |
·“327国债事件”剖析 | 第134-136页 |
·“327国债事件”的启示 | 第136-137页 |
·金融危机背景下金融工具公允价值计量的障碍分析 | 第137-140页 |
·应用环境和机制导致公允价值的推广障碍 | 第137-138页 |
·实施过程中应用的可靠性难以保障 | 第138页 |
·基于成本效益视角的实施成本问题 | 第138页 |
·公允价值可能导致的利润操纵顾虑 | 第138页 |
·监管力度薄弱导致应用效果的可验证性不足问题 | 第138-139页 |
·公允价值计量的“瀑布效应” | 第139页 |
·公允价值计量带来的估值风险 | 第139-140页 |
·本章小结 | 第140-142页 |
7 中国金融工具会计改革之思考 | 第142-165页 |
·加强制度建设、完善金融工具规则制定体系 | 第142-146页 |
·在政府间建立全球的会计准则 | 第142-143页 |
·为商业模式的判断提供理论指导和实施细则 | 第143-144页 |
·动态跟踪国际金融工具准则,完善我国相关规范 | 第144页 |
·区分现行的股权类金融资产,明确其财务影响 | 第144页 |
·简化未来的分类操作、合并交易性与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 第144-145页 |
·积极向IASB反馈意见,完善金融资产减值损失模型 | 第145-146页 |
·加强衍生金融工具业务的规范化发展 | 第146页 |
·建立健全价值评估体系,完善重点行业和重要领域的监管 | 第146-154页 |
·倾听和参与国际评级,把握世界经济发展命脉 | 第147-149页 |
·搭建公允价值计量应用框架,完善公允价值评估咨询系统 | 第149-150页 |
·完善风险管理体系,加强对金融工具应用风险的研判和报告 | 第150-151页 |
·保持信贷稳定,加强对银行业的监管 | 第151-152页 |
·抓大放小,建立对中央企业的“金融体检”制度 | 第152页 |
·规范基金公司管理,完善基金估值系统 | 第152-154页 |
·加强人才资源配置,提高金融工具从业人员素质 | 第154-156页 |
·金融监管高层人事调整,布局国有大行系统改革 | 第154-155页 |
·强化教育和培训,提高财会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 | 第155-156页 |
·适应城市化进程,加强投资关系管理 | 第156页 |
·改善市场环境、发挥“神经系统”功效 | 第156-161页 |
·政府应力推监管举措,建立健全市场机制 | 第157-158页 |
·遵循巴塞尔资本协议Ⅲ,完善风险管理体系 | 第158-160页 |
·规范公司治理,完善内控机制 | 第160页 |
·完善“退市”制度,遏制恶炒绩差公司的投机行为 | 第160-161页 |
·清理整顿证券市场,打击内幕交易行为 | 第161页 |
·转变观念、开拓视野、顺势而为 | 第161-164页 |
·完善金融机制,整合金融体系 | 第162页 |
·丰富融资手段,推进金融创新 | 第162-163页 |
·参与IFRS制定,充分行使话语权 | 第163页 |
·把握行业机会,顺势而为 | 第163-164页 |
·本章小结 | 第164-165页 |
8 结论与不足之处 | 第165-167页 |
参考文献 | 第167-175页 |
后记 | 第175-1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