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市县域经济发展差异的变迁规律研究
|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7页 |
| 1 绪论 | 第7-15页 |
|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 第7-8页 |
| ·选题背景 | 第7-8页 |
| ·研究意义 | 第8页 |
| ·文献综述 | 第8-12页 |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8-9页 |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 ·国内外研究述评 | 第11-12页 |
| ·研究内容和框架 | 第12-13页 |
| ·研究内容 | 第12页 |
| ·技术路线 | 第12-13页 |
|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 第14-15页 |
| 2 县域经济差异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 | 第15-26页 |
| ·县域经济差异的概念界定 | 第15-16页 |
| ·县域经济 | 第15页 |
| ·县域经济差异 | 第15-16页 |
| ·县域经济发展差异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16-20页 |
| ·非均衡发展理论 | 第16-19页 |
| ·县域经济差异趋同理论研究 | 第19-20页 |
| ·县域经济差异的衡量方法 | 第20-26页 |
| ·静态的衡量方法 | 第20-23页 |
| ·动态的衡量方法 | 第23-26页 |
| 3 扬州市县域经济发展差异的变迁规律 | 第26-45页 |
| ·扬州市县域经济发展差异概述 | 第26-31页 |
| ·扬州市县域经济的总体特征 | 第26-28页 |
| ·县域经济发展差异的综合比较 | 第28-31页 |
| ·扬州市县域经济发展差异演变的时间特征 | 第31-36页 |
| ·县域人均产出差异演变的考察 | 第31-34页 |
| ·县域农民人均纯收入差异演变的考察 | 第34-36页 |
| ·扬州市县域经济发展差异变迁的空间特征 | 第36-38页 |
| ·各县区与全市平均水平离差和比率的变化 | 第36-37页 |
| ·各县市区发展速度的差异 | 第37-38页 |
| ·县域经济空间结构变化特点 | 第38页 |
| ·扬州市县域经济差异分解规律 | 第38-41页 |
| ·扬州市县域经济增长的分阶段趋同规律 | 第41-44页 |
| ·σ趋同检验 | 第41-42页 |
| ·β趋同检验 | 第42-44页 |
|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 4 影响扬州市县域经济差异变迁规律的因素分析 | 第45-53页 |
| ·理论分析 | 第45-50页 |
| ·产业结构因素 | 第45-47页 |
| ·要素投入的差异 | 第47-48页 |
| ·制度因素 | 第48-49页 |
| ·城镇化水平 | 第49页 |
| ·自然与区位因素 | 第49-50页 |
| ·实证分析 | 第50-53页 |
| ·指标选取 | 第50页 |
| ·回归结果及分析 | 第50-53页 |
| 5 促进扬州市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 第53-58页 |
| ·加强县域功能定位 | 第53-54页 |
| ·增加要素投入 | 第54-55页 |
| ·加强招商引资工作 | 第54页 |
| ·加强教育投资,引导科技资源合理流动 | 第54-55页 |
| ·加快产业结构升级,提升县域产业竞争力 | 第55-56页 |
| ·大力发展第二产业,推进工业化进程 | 第55页 |
| ·提高工业园区的产业集聚力 | 第55-56页 |
| ·加快城镇化进程 | 第56-57页 |
| ·加强政府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调控作用 | 第57-58页 |
| 参考文献 | 第58-60页 |
| 致谢 | 第60-61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61-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