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零部件再制造产业发展模式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9页 |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0-13页 |
·研究背景 | 第10-12页 |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2-13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研究方法与内容 | 第16-18页 |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本文的创新点 | 第18-19页 |
第2章 汽车零部件再制造的理论基础 | 第19-29页 |
·汽车零部件再制造概述 | 第19-24页 |
·汽车零部件再制造的定义 | 第19-20页 |
·再制造与传统制造、维修和再循环 | 第20-22页 |
·汽车零部件再制造的特点 | 第22-23页 |
·汽车零部件再制造的流程 | 第23-24页 |
·产业发展模式理论 | 第24-25页 |
·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 | 第25-26页 |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26-27页 |
·循环经济理论 | 第27-29页 |
第3章 中国汽车再制造产业概况及国外发展模式 | 第29-43页 |
·中国特色的汽车再制造工程之路 | 第29-34页 |
·萌芽阶段:1999-2005年 | 第29-30页 |
·起步阶段:2005-2008年 | 第30-31页 |
·过渡阶段:2008年至今 | 第31-34页 |
·中国汽车零部件再制造产业发展现状 | 第34-38页 |
·再制造企业规模 | 第34-35页 |
·再制造企业运作模式 | 第35-36页 |
·再制造产品需求与销售 | 第36页 |
·汽车回收企业概况 | 第36-38页 |
·汽车零部件再制造产业发展环境SWOT分析 | 第38页 |
·国际汽车零部件再制造产业发展模式 | 第38-41页 |
·美国市场主导模式 | 第39页 |
·欧洲企业主导模式 | 第39-40页 |
·日本立法主导模式 | 第40-41页 |
·国际汽车零部件再制造产业发展经验 | 第41-43页 |
第4章 中国汽车零部件再制造产业发展评估 | 第43-58页 |
·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评价 | 第43-48页 |
·汽车零部件产业总体发展趋势 | 第43-44页 |
·汽车产业技术投入 | 第44-45页 |
·汽车零部件进出口结构及规模 | 第45-47页 |
·汽车零部件的贸易竞争力评价 | 第47-48页 |
·汽车零部件可再制造性评价 | 第48-51页 |
·汽车零部件可再制造性内涵 | 第48页 |
·可再制造零部件确定原则 | 第48-49页 |
·汽车零部件再制造的收益成本分析 | 第49-51页 |
·中国汽车零部件再制造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51-58页 |
·影响因素的选取及数据说明 | 第51-54页 |
·回归模型设定 | 第54-55页 |
·计量结果及分析 | 第55-58页 |
第5章 中国汽车零部件再制造产业发展模式 | 第58-63页 |
·“五要素”协同发展模式 | 第58-60页 |
·政府引导 | 第59页 |
·人才保障 | 第59页 |
·试点示范 | 第59页 |
·市场主导 | 第59-60页 |
·全民参与 | 第60页 |
·法律推进模式 | 第60-61页 |
·规范产业发展的法律法规 | 第60页 |
·健全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法规 | 第60-61页 |
·技术创新模式 | 第61-62页 |
·构建行业共性技术开发平台 | 第61页 |
·加快汽车零部件再制造重点技术的研发应用及推广 | 第61-62页 |
·汽车产业生态园区模式 | 第62-63页 |
·实现报废汽车零部件逆向回收物流网络化 | 第62页 |
·深化汽车再制造零部件的专业化、标准化体系 | 第62-63页 |
第6章 总结与研究展望 | 第63-65页 |
·全文总结 | 第63-64页 |
·研究工作展望 | 第64-65页 |
致谢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6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参加科研情况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