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7页 |
| 目录 | 第7-9页 |
| 1 绪论 | 第9-12页 |
| ·引言 | 第9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 ·公路隧道震害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 ·隧道抗震优化设计技术研究现状 | 第10页 |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0-12页 |
| ·研究内容 | 第10页 |
| ·研究方法 | 第10-12页 |
| 2 隧道震害类型与机理 | 第12-16页 |
| ·历史地震和汶川地震隧道破坏概况 | 第12页 |
| ·历史地震中的隧道震害 | 第12页 |
| ·汶川地震中的隧道震害 | 第12页 |
| ·隧道的破坏形式 | 第12-13页 |
| ·隧道震害的机理分析 | 第13-14页 |
| ·隧道震害的影响因素 | 第14-16页 |
| ·覆盖层厚度 | 第14页 |
| ·所处岩层类型和地质构造 | 第14页 |
| ·地震烈度 | 第14-15页 |
| ·隧道结构及支护厚度 | 第15-16页 |
| 3 地震动力有限元分析方法及工程概况 | 第16-25页 |
| ·单元类型 | 第16页 |
| ·本构模型 | 第16-18页 |
| ·塑性变形的屈服标准(yield criteria) | 第17-18页 |
| ·定义塑性变形用的流动法则(flow rule) | 第18页 |
| ·动力分析基本理论 | 第18-21页 |
| ·运动平衡方程 | 第18-19页 |
| ·阻尼矩阵的确定 | 第19页 |
| ·有限元体系的振型分析 | 第19-20页 |
| ·边界条件 | 第20页 |
| ·运动方程的求解 | 第20-21页 |
| ·工程概况 | 第21-25页 |
| ·项目背景 | 第21-22页 |
| ·工程概况 | 第22-25页 |
| 4 浅埋偏压隧道洞口段地震动力响应分析 | 第25-71页 |
| ·模型范围的选取 | 第25-26页 |
| ·地震动输入参数与计算物理力学参数 | 第26-27页 |
| ·施加10%超越概率地震波时的地震动力响应分析 | 第27-54页 |
| ·入射横向水平(x向)地震波的动力响应分析 | 第27-37页 |
| ·入射纵向水平(y向)地震波的地震动力响应分析 | 第37-45页 |
| ·入射竖向(z向)地震波时的地震动力响应分析 | 第45-53页 |
| ·不同方向地震波的地震动力结果对比分析 | 第53-54页 |
| ·施加2%超越概率地震波时的地震动力响应分析 | 第54-70页 |
| ·入射横向水平(x向)地震波的动力响应分析 | 第54-59页 |
| ·入射纵向水平(y向)地震波的地震动力响应分析 | 第59-64页 |
| ·入射竖向(z向)地震波时的地震动力响应分析 | 第64-68页 |
| ·不同方向地震波的地震动力结果对比分析 | 第68-70页 |
| ·小结 | 第70-71页 |
| 5 隧道抗震设计优化措施 | 第71-80页 |
| ·隧道抗震减震措施 | 第71-72页 |
| ·隧道抗震措施数值分析 | 第72页 |
| ·模型及参数的选取 | 第72-73页 |
| ·不同注浆加固范围对抗震性能的影响 | 第73-78页 |
| ·入射10%超越概率地震波的地震响应特性对比分析 | 第73-76页 |
| ·入射2%超越概率地震波的地震响应特性对比分析 | 第76-78页 |
| ·结果分析 | 第78-80页 |
| 6 结论与展望 | 第80-82页 |
| ·结论 | 第80页 |
| ·展望 | 第80-82页 |
| 致谢 | 第82-83页 |
| 参考文献 | 第83-85页 |
| 攻读硕士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