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1-21页 |
·费-托合成研究背景和现状 | 第11-12页 |
·费-托合成催化剂 | 第12页 |
·费-托合成反应器 | 第12-13页 |
·费-托合成机理 | 第13页 |
·费-托合成产物分布规律 | 第13-14页 |
·费-托合成活性和选择性的影响因素 | 第14-17页 |
·活性组分化学态的影响 | 第14-16页 |
·载体的影响 | 第16-17页 |
·助剂的影响 | 第17页 |
·助剂对 Fe 基费-托合成催化剂的影响 | 第17页 |
·助剂对 Co 基费-托合成催化剂的影响 | 第17页 |
·中孔材料在费-托合成中的应用 | 第17-19页 |
·论文选题目的和研究思路 | 第19-21页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第21-24页 |
·催化剂的制备 | 第21页 |
·试剂 | 第21页 |
·载体的制备 | 第21页 |
·催化剂的制备 | 第21页 |
·催化剂的表征 | 第21-23页 |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 | 第21页 |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ICP) | 第21-22页 |
·~(29)Si 固体核磁共振(~(29)Si solid state MAS NMR) | 第22页 |
·N_2物理吸附-脱附 | 第22页 |
·X-射线粉末衍射(XRD) | 第22页 |
·氢气程序升温还原(H_2-TPR) | 第22页 |
·氢气程序升温脱附(H_2-TPD)与氧滴定(O_2-Titration) | 第22-23页 |
·费-托合成反应活性测试 | 第23-24页 |
第三章 钛和锆掺杂的 SBA-16 的合成 | 第24-30页 |
·引言 | 第24页 |
·实验部分 | 第24-25页 |
·结果和讨论 | 第25-29页 |
·X-射线粉末衍射(XRD) | 第25-26页 |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 | 第26-27页 |
·~(29)Si 固体核磁共振(~(29)Si solid state MAS NMR) | 第27-28页 |
·N_2物理吸附-脱附 | 第28-29页 |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ICP) | 第29页 |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第四章 钛、锆掺杂的 SBA-16 负载钴基催化剂的催化性能研究 | 第30-39页 |
·序言 | 第30页 |
·实验部分 | 第30页 |
·催化剂制备 | 第30页 |
·催化剂的表征及费-托合成活性测试 | 第30-31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31-38页 |
·X-射线粉末衍射(XRD) | 第31-32页 |
·N_2物理吸附-脱附 | 第32-33页 |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 | 第33-34页 |
·氢气程序升温还原(H_2-TPR) | 第34-35页 |
·氢气程序升温脱附(H_2-TPD)与氧滴定(O_2-Titration) | 第35-36页 |
·费-托合成反应催化性能测试 | 第36-38页 |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第五章 SBA-16 孔限域的不同粒径的钌纳米颗粒粒径对费-托合成催化性能的影响 | 第39-48页 |
·引言 | 第39页 |
·实验部分 | 第39-40页 |
·SBA-16 的合成 | 第39-40页 |
·催化剂的制备 | 第40页 |
·样品的表征和费-托合成反应活性测试 | 第40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40-47页 |
·X-射线粉末衍射(XRD) | 第40-42页 |
·N_2物理吸附-脱附 | 第42-43页 |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 | 第43-44页 |
·氢气程序升温还原(H_2-TPR) | 第44-45页 |
·氢气程序升温脱附(H_2-TPD)与氧滴定(O_2-Titration) | 第45-46页 |
·费-托合成反应催化性能测试 | 第46-47页 |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论文总结 | 第48-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67页 |
第一章 参考文献 | 第50-59页 |
第二章 参考文献 | 第59页 |
第三章 参考文献 | 第59-61页 |
第四章 参考文献 | 第61-64页 |
第五章 参考文献 | 第64-67页 |
致谢 | 第67-68页 |
硕士学习期间撰写的学术论文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