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1 绪论 | 第10-24页 |
·问题的提出及选题意义 | 第10-11页 |
·钢筋混凝土异形柱结构体系 | 第11-15页 |
·钢筋混凝土异形柱 | 第11-13页 |
·钢筋混凝土异形柱框架节点 | 第13-14页 |
·钢筋混凝土框架异形柱框架及整体模型 | 第14-15页 |
·型钢混凝土异形柱结构体系 | 第15-17页 |
·型钢混凝土异形柱 | 第16页 |
·型钢混凝土异形柱框架节点 | 第16-17页 |
·型钢混凝土异形柱框架 | 第17页 |
·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 | 第17页 |
参考文献 | 第17-24页 |
2 实腹式型钢混凝土异形柱中框架的抗震性能试验 | 第24-33页 |
·试验目的 | 第24页 |
·试件的设计依据 | 第24页 |
·试件的设计与制作 | 第24-27页 |
·柱 | 第25-26页 |
·梁 | 第26页 |
·连接板 | 第26页 |
·加劲肋 | 第26-27页 |
·特殊部位 | 第27页 |
·试件的材料 | 第27-28页 |
·钢材 | 第27页 |
·混凝土 | 第27-28页 |
·试验的加载方案 | 第28-30页 |
·试验的加载制度 | 第28-29页 |
·加载装置 | 第29-30页 |
·试验的量测方案 | 第30-31页 |
·外部位移和变形测量 | 第30页 |
·内部应变测量 | 第30-31页 |
·本章小结 | 第31页 |
参考文献 | 第31-33页 |
3 实腹式型钢混凝土异形柱中框架抗震性能试验结果分析 | 第33-53页 |
·试件的破坏过程及破坏机制分析 | 第33-40页 |
·破坏过程 | 第33-37页 |
·破坏机制 | 第37-40页 |
·滞回曲线和骨架曲线 | 第40-42页 |
·滞回曲线 | 第40-41页 |
·骨架曲线 | 第41-42页 |
·加载特征点 | 第42-44页 |
·加载特征点的确定方法 | 第42-43页 |
·试验数据分析 | 第43-44页 |
·延性 | 第44-45页 |
·延性概述 | 第44页 |
·试验数据分析 | 第44-45页 |
·刚度及强度的退化 | 第45-48页 |
·刚度退化曲线图 | 第46-47页 |
·刚度及强度退化规律表 | 第47-48页 |
·变形能力 | 第48页 |
·耗能 | 第48-49页 |
·累积损伤 | 第49-51页 |
·本章小结 | 第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3页 |
4 静力弹塑性分析 | 第53-68页 |
·SAP2000 中的塑性铰理论 | 第53-54页 |
·自定义PMM铰pushover分析 | 第54-60页 |
·P-M_ 2 -M _3相关屈服面 | 第55-56页 |
·弯矩-曲率曲线 | 第56-57页 |
·塑性铰长度 | 第57-58页 |
·整体建模及分析过程 | 第58页 |
·Pushover结果分析 | 第58-60页 |
·纤维PMM铰pushover分析 | 第60-62页 |
·纤维PMM铰 | 第60页 |
·Pushover结果分析 | 第60-62页 |
·两种塑性铰模型的对比分析 | 第62页 |
·框架弹塑性影响因素的参数分析 | 第62-66页 |
·柱肢高肢厚比 | 第63-64页 |
·型钢强度 | 第64-65页 |
·混凝土强度 | 第65页 |
·梁柱屈服弯矩比 | 第65-66页 |
·本章小结 | 第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68页 |
5 结论与展望 | 第68-70页 |
·结论 | 第68-69页 |
·抗震性能研究 | 第68页 |
·静力弹塑性分析 | 第68-69页 |
·展望 | 第69-70页 |
致谢 | 第70-71页 |
附录 | 第71页 |
附录一: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主要科研项目 | 第71页 |
附录二: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