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能煤矿区段煤柱中巷支护技术研究
摘要 | 第1-3页 |
Abstract | 第3-8页 |
1 绪论 | 第8-18页 |
·选题的背景及研究的意义 | 第8-11页 |
·研究背景 | 第8-11页 |
·研究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1页 |
·国内外的研究动态及发展趋势 | 第11-15页 |
·巷道支架发展现状 | 第11-12页 |
·锚杆支护技术发展现状 | 第12页 |
·锚杆支护机理的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5-18页 |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技术路线 | 第16-18页 |
2 煤柱力学简析与煤岩力学实验 | 第18-26页 |
·煤柱力学简析 | 第18-22页 |
·煤柱的载荷计算 | 第18-19页 |
·煤柱的应力分布 | 第19页 |
·区段煤柱中巷受力变形分析 | 第19-22页 |
·煤岩力学实验 | 第22-25页 |
·实验设备 | 第22页 |
·实验过程 | 第22-23页 |
·实验数据及处理 | 第23-25页 |
·实验结论 | 第25页 |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3 区段煤柱中巷相似模拟实验 | 第26-48页 |
·概述 | 第26页 |
·构建相似模拟实验模型 | 第26-27页 |
·工程原型与地质条件 | 第26-27页 |
·主要参数确定 | 第27页 |
·主要测试手段 | 第27-28页 |
·5m 架 1:100 相似模拟实验 | 第28-35页 |
·实验过程 | 第28-32页 |
·实验前后应力分布特征和上覆岩层的运移规律 | 第32-35页 |
·5m 架 1:50 实验 | 第35-38页 |
·实验过程 | 第35-37页 |
·区段煤柱中巷应力变化 | 第37-38页 |
·可加载相似模拟实验 | 第38-46页 |
·实验过程 | 第38-41页 |
·模型底部传感器变化 | 第41-44页 |
·巷道百分表受力变化 | 第44-45页 |
·支架受力可缩变化 | 第45-46页 |
·相似模拟实验结果 | 第46-47页 |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4 区段煤柱中巷支护数值模拟 | 第48-59页 |
·FLAC~(3D)软件简介 | 第48页 |
·数值模拟 | 第48-51页 |
·工程地质模型 | 第48页 |
·计算模型建立 | 第48-50页 |
·计算方案及过程 | 第50-51页 |
·数值计算结果及分析 | 第51-58页 |
·煤柱空间力学分布特征及分析 | 第51-53页 |
·不同支护方案巷道变形特征及分析 | 第53-58页 |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5 工程实例与支护效果 | 第59-70页 |
·概述 | 第59页 |
·煤层赋存地质环境 | 第59页 |
·区段煤柱中巷支护方案设计 | 第59-62页 |
·原支护方案存在问题 | 第59-60页 |
·巷道支护方案设计 | 第60-62页 |
·支护参数计算 | 第62-65页 |
·巷道断面形状和尺寸优化 | 第62-63页 |
·锚网支护基本参数确定 | 第63-65页 |
·支护效果与围岩动态监测 | 第65-69页 |
·监测方案 | 第65-66页 |
·监测数据 | 第66-67页 |
·支护效果 | 第67-68页 |
·经济指标 | 第68-69页 |
·本章小结 | 第69-70页 |
6 结论 | 第70-71页 |
致谢 | 第71-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5页 |
附录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