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窝轻钢门式刚架受力性能试验与有限元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0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水平及发展趋势 | 第13-18页 |
·国外 | 第13-14页 |
·国内 | 第14-18页 |
·课题的研究意义、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18-20页 |
·研究意义 | 第18页 |
·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第二章 蜂窝轻钢门式刚架的静力受力性能试验研究 | 第20-40页 |
·静载试验目的与设计思路 | 第20页 |
·试验概况 | 第20-28页 |
·试件设计 | 第20-21页 |
·试件加工制作 | 第21-23页 |
·试件材料力学性能试验 | 第23-24页 |
·试验装置、试验加载制度及测试 | 第24-26页 |
·测试方案及原理 | 第26-28页 |
·试验全过程现象 | 第28-30页 |
·CSPF-1试验现象 | 第28-29页 |
·CSPF-2试验现象 | 第29-30页 |
·CSPF-3试验现象 | 第30页 |
·试验现象分析 | 第30页 |
·结果分析 | 第30-38页 |
·截面应力分布与平截面假定 | 第31-33页 |
·屈服荷载 | 第33页 |
·试件应力应变分析 | 第33-37页 |
·荷载位移曲线 | 第37-38页 |
·本章小结 | 第38-40页 |
第三章 蜂窝轻钢门式刚架的抗震性能试验研究 | 第40-62页 |
·试验目的与设计思路 | 第40页 |
·试验概况 | 第40-44页 |
·低周反复试验装置及加载制度 | 第40-42页 |
·测试内容、方式及部分测试装置 | 第42-43页 |
·试验数据收集及破坏特征记录 | 第43-44页 |
·试验现象 | 第44-48页 |
·CSPF-1试验现象 | 第45-46页 |
·CSPF-3试验现象 | 第46-47页 |
·试验现象以及破坏形态分析 | 第47-48页 |
·结果分析 | 第48-60页 |
·应变分析 | 第48-50页 |
·P-Δ滞回曲线 | 第50-51页 |
·骨架曲线 | 第51-52页 |
·延性 | 第52-53页 |
·耗能能力 | 第53-54页 |
·试件强度衰减分析 | 第54-55页 |
·试件刚度退化分析 | 第55-57页 |
·节点域分析 | 第57-59页 |
·荷载-节点转角滞回曲线 | 第59-60页 |
·本章小结 | 第60-62页 |
第四章 蜂窝轻钢门式刚架静力性能有限元分析 | 第62-83页 |
·有限元法概况 | 第62页 |
·有限单元法以及ABAQUS介绍 | 第62页 |
·有限元分析技术路线 | 第62页 |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62-64页 |
·有限单元模型 | 第62-63页 |
·材料模型 | 第63页 |
·接触及边界条件处理 | 第63-64页 |
·网格划分 | 第64页 |
·计算过程 | 第64页 |
·静力有限元计算结果及试验结果对比 | 第64-72页 |
·试件变形及破坏形态对比 | 第64-68页 |
·屈服荷载及荷载-位移曲线对比分析 | 第68-69页 |
·孔口对翼缘应变分布影响 | 第69-71页 |
·小结 | 第71-72页 |
·静力性能影响因素分析 | 第72-81页 |
·静力分析有限元模型设计与建立 | 第72-73页 |
·破坏形态 | 第73-76页 |
·蜂窝轻钢刚架与扩高前原实腹刚架承载能力分析 | 第76-78页 |
·开孔形式影响 | 第78页 |
·开孔率影响 | 第78-79页 |
·节点加劲肋的影响 | 第79-80页 |
·受荷形式对结构受力性能的影响分析 | 第80-81页 |
·本章小结 | 第81-83页 |
第五章 蜂窝轻钢门式刚架抗震性能有限元分析 | 第83-98页 |
·有限元元模型 | 第83页 |
·边界条件 | 第83页 |
·计算过程 | 第83页 |
·抗震性能有限元分析与试验结果对比 | 第83-90页 |
·试件变形及破坏形态对比 | 第84-87页 |
·P-Δ滞回曲线对比 | 第87-88页 |
·骨架曲线对比 | 第88页 |
·刚度退化对比 | 第88-89页 |
·节点域应变对比 | 第89页 |
·小结 | 第89-90页 |
·抗震性能影响因素分析 | 第90-97页 |
·抗震分析有限元模型设计与建立 | 第90页 |
·破坏形态 | 第90-92页 |
·P-Δ滞回曲线 | 第92-93页 |
·骨架曲线 | 第93-94页 |
·刚度退化 | 第94-95页 |
·延性系数 | 第95-96页 |
·耗能能力 | 第96-97页 |
·本章小结 | 第97-98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98-101页 |
·结论 | 第98-99页 |
·设计建议 | 第99-100页 |
·展望 | 第100-101页 |
参考文献 | 第101-105页 |
致谢 | 第105-106页 |
附录 | 第10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