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泰《皇明风雅》及其诗学理论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绪论 | 第11-16页 |
一、课题研究范围和意义 | 第11-13页 |
二、有关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第一章 徐泰的生平、交游和著述 | 第16-39页 |
第一节 明代诗、论双杰——徐泰 | 第16-18页 |
第二节 与兄共修书—徐咸 | 第18-20页 |
第三节 耆老的盛会-------小瀛洲社十老诗社 | 第20-27页 |
西邨诗老—朱朴 | 第21-22页 |
勾溪居士—陈鉴 | 第22-23页 |
东畲老人—钱琦 | 第23页 |
南溪老人—吴昂 | 第23-24页 |
古厓老人—陈瀛 | 第24页 |
海邨老人—刘锐 | 第24-25页 |
西皋老人—钟梁 | 第25页 |
石林诗僧—永瑛 | 第25-26页 |
诗社的定位和研究意义 | 第26-27页 |
第四节 《皇明风雅》简介 | 第27-39页 |
第二章 徐泰诗学理论研究 | 第39-55页 |
第一节 徐泰诗学理论阐释 | 第39-43页 |
第二节 徐泰诗学理论对李梦阳的影响 | 第43-44页 |
第三节 徐泰对朱彝尊诗学思想的影响 | 第44-48页 |
第四节 钱谦益诗学思想与徐泰诗学思想的比较 | 第48-55页 |
第三章 五家争鸣—洪武、建文诗人 | 第55-118页 |
第一节 明代前中期诗歌分期 | 第55-59页 |
第二节 任气逞才—吴派诗人 | 第59-79页 |
群英荟萃—北郭诗社 | 第60-75页 |
明初第一—高启 | 第62-67页 |
冲雅自然—杨基 | 第67-70页 |
静居者—张羽 | 第70-71页 |
温丽谨严—徐贲 | 第71-73页 |
清雅萧爽—王行 | 第73-74页 |
妫雌子—王彝 | 第74页 |
帝师—姚广孝 | 第74页 |
匊溜生—周砥 | 第74-75页 |
澹泊简古—张适 | 第75页 |
东海生—浦源 | 第75页 |
群贤毕至—玉山诗社 | 第75-76页 |
其他吴派诗人 | 第76-79页 |
明哲保身—汪广洋 | 第76-79页 |
第三节 以理入诗—浙派诗人 | 第79-80页 |
开国宗主—刘基 | 第80-92页 |
三代诗杰—刘涣、刘绩、刘师邵 | 第85-88页 |
东南“小杜”—许廷慎 | 第88-90页 |
忠臣儒士—方孝孺 | 第90-92页 |
第四节 “元诗四家”余续—江右派 | 第92-98页 |
江右翘楚—刘崧 | 第94-96页 |
奇俊悲怆—甘瑾 | 第96-97页 |
可闲老人—张光弼 | 第97-98页 |
第五节 明代宗唐先声—闽派诗人 | 第98-111页 |
翠屏山人—张以宁 | 第99-103页 |
闽派先声—蓝仁、蓝智 | 第103页 |
模拟唐音—闽中十子 | 第103-111页 |
闽中领袖—林鸿 | 第104-106页 |
选诗大家—高棅 | 第106-107页 |
皆山樵者—王恭 | 第107-109页 |
凌驾汉唐—王偁 | 第109-110页 |
孤寂愁怨—唐泰 | 第110页 |
孤独寂寥—周玄 | 第110-111页 |
第六节 南园诗魂—岭南诗派 | 第111-118页 |
岭南诗宗—孙蕡 | 第113-115页 |
听雨先生—王佐 | 第115页 |
自拟渊明—赵介 | 第115页 |
雪篷先生—黄哲 | 第115-116页 |
追随洛闽之学—李德 | 第116-118页 |
第四章 平和雅正—永乐至天顺诗人 | 第118-140页 |
第一节 亦褒亦贬—台阁体 | 第118-123页 |
台阁之祖—杨士奇 | 第119-121页 |
酒状元—曾綮 | 第121-123页 |
第二节 徐泰的家乡及附近的先贤 | 第123-129页 |
斗南老人—胡奎 | 第124-126页 |
海盐诗杰—张宁 | 第126-129页 |
第三节 永乐至天顺其他诗人 | 第129-140页 |
孤傲才子—解缙 | 第130-133页 |
白衣山人—李昌祺 | 第133页 |
和唐典范—张楷 | 第133-137页 |
得唐诗风致—杨时秀 | 第137-138页 |
清廉耿直—童轩 | 第138-140页 |
第五章 中兴复古—成化至正德诗人 | 第140-159页 |
第一节 诗坛过渡—茶陵派 | 第140-149页 |
茶陵盟主—李东阳 | 第142-146页 |
娄东三凤之一—张泰 | 第146-148页 |
耿直方石—谢铎 | 第148-149页 |
第二节 诗坛中兴—前七子 | 第149-159页 |
七子之首—李梦阳 | 第151-154页 |
大复山人—何景明 | 第154-156页 |
吴中之冠—徐祯卿 | 第156-159页 |
结语 | 第159-160页 |
致谢 | 第160-161页 |
主要参考及征引书目 | 第161-165页 |
著述 | 第161-164页 |
论文 | 第164-165页 |
附录—:《皇明风雅》所选诗人小传 | 第165-205页 |
浙江籍诗人 | 第165-178页 |
江苏籍诗人 | 第178-188页 |
江西籍诗人 | 第188-196页 |
福建籍诗人 | 第196-198页 |
广东籍诗人 | 第198-199页 |
安徽籍诗人 | 第199-200页 |
湖北籍诗人 | 第200-201页 |
河南籍诗人 | 第201-202页 |
湖南籍诗人 | 第202页 |
河北籍诗人 | 第202页 |
四川籍诗人 | 第202-203页 |
陕西籍诗人 | 第203页 |
山东籍诗人 | 第203页 |
山西籍作家 | 第203页 |
日本籍诗人 | 第203页 |
未知籍贯诗人 | 第203-205页 |
附录二:《皇明风雅》所选诗人按地域时间分类 | 第205-209页 |
江苏籍诗人 | 第205页 |
浙江籍诗人 | 第205-206页 |
江西籍诗人 | 第206-207页 |
福建籍诗人 | 第207页 |
广东籍诗人 | 第207页 |
五大诗派之外的诗人 | 第207-209页 |
附录三:《皇明风雅》与《列朝诗集》所选诗人比较 | 第209-211页 |
附录四:《皇明风雅》与《明诗纪事》所选诗人比较 | 第211-213页 |
附录五:《皇明风雅》与《明诗综》所选诗人比较 | 第213-215页 |
附录六:《诗谈》一卷 | 第215-220页 |
附录七:《皇明风雅凡例》 | 第220-221页 |
附录八:《皇明风雅》徐咸后序 | 第221-222页 |
附录九:《皇明风雅》张沂后序 | 第222-223页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研究成果 | 第22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