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导言 | 第10-12页 |
第一章 衡平居次原则的理论分析 | 第12-22页 |
第一节 股东有限责任的异化与衡平居次原则的产生 | 第12-17页 |
一、股东有限责任的异化 | 第12-13页 |
二、衡平居次原则的产生 | 第13-15页 |
三、三个案件的总结——衡平居次原则的确立 | 第15-17页 |
第二节 衡平居次原则的理论争议 | 第17-19页 |
一、拒绝求偿还是居次求偿 | 第17页 |
二、自动居次与衡平居次之争 | 第17-19页 |
三、惩罚性抑或补偿性 | 第19页 |
第三节 衡平居次原则的法理基础 | 第19-22页 |
一、公平理论 | 第19-20页 |
二、诚信义务 | 第20-22页 |
第二章 衡平居次原则在比较法上的观察 | 第22-33页 |
第一节 德国法上的股东债权居次理论 | 第22-27页 |
一、股东债权理论概述 | 第22页 |
二、股东债权居次理论的形成 | 第22-26页 |
三、对德国股东债权居次理论之评价 | 第26-27页 |
第二节 美德模式之比较 | 第27-30页 |
一、适用主体——“内部人”vs. 股东 | 第27-29页 |
二、适用条件——衡平居次vs. 自动居次 | 第29-30页 |
三、法律效果 | 第30页 |
第三节 我国台湾地区立法之选择 | 第30-33页 |
第三章 我国引入衡平居次原则的必要性分析 | 第33-43页 |
第一节 公司控制权的滥用导致公司法上的利益失衡 | 第33-34页 |
一、公司控制权的滥用问题是公司法的伴生物 | 第33-34页 |
二、关联公司的出现加剧了少数股东和债权人利益保护的困难 | 第34页 |
第二节 现行法律对债权人保护之不足 | 第34-38页 |
一、公司法对债权人关注之不足 | 第34-36页 |
二、合同法债的保全制度对公司债权人保护之不足 | 第36-37页 |
三、破产法之不足 | 第37-38页 |
第三节 公司法人格否认制度的缺陷 | 第38-40页 |
一、我国公司法人格否认制度的现状 | 第38-39页 |
二、公司法人格否认制度对于抑制不正当关联交易存在天然缺陷 | 第39-40页 |
第四节 我国证据制度和会计法的缺陷 | 第40-43页 |
一、我国缺乏强有力的证据强制披露规则 | 第40-41页 |
二、会计法上相关责任的匮乏 | 第41-43页 |
第四章 衡平居次原则在我国的法律构建 | 第43-53页 |
第一节 立法模式选择 | 第43-44页 |
第二节 衡平居次原则的适用主体 | 第44-46页 |
一、控制股东 | 第44-45页 |
二、非股东的控制公司 | 第45-46页 |
三、从属公司的姊妹公司 | 第46页 |
第三节 衡平居次原则的适用条件 | 第46-49页 |
一、行为要件 | 第46-47页 |
二、主观要件 | 第47-48页 |
三、结果要件 | 第48-49页 |
第四节 衡平居次原则涉及的程序性问题 | 第49-53页 |
一、管辖问题 | 第49-50页 |
二、举证责任问题 | 第50-51页 |
三、扩大证据披露范围及强化责任 | 第51-53页 |
结语 | 第53-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9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59-60页 |
后记 | 第60-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