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科学基础理论论文--环境生物学论文--环境微生物学论文

高效纤维素降解菌的筛选及其特性研究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1页
第1章 绪论第11-26页
   ·纤维素资源及应用第12-13页
   ·纤维素的生物转化第13-21页
     ·纤维素的结构及降解第13-15页
     ·纤维素酶的组成和作用机制第15-19页
     ·纤维素降解菌第19-20页
     ·瘤胃微生物对纤维素的降解第20-21页
   ·利用纤维素类有机质发酵产氢第21-22页
   ·混合菌种发酵产氢第22-24页
   ·本课题的来源及研究目的与意义第24页
     ·本课题的来源第24页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与意义第24页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第24-26页
第2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第26-39页
   ·实验材料第26-28页
     ·菌种来源第26页
     ·试验装置第26-27页
     ·分离筛选纤维素降解菌的培养基配制第27页
     ·分离瘤胃液中纤维素降解菌群的培养基配制第27页
     ·主要仪器和设备第27-28页
   ·实验方法第28-39页
     ·牛粪堆肥中纤维素降解菌的筛选方法第28页
     ·瘤胃液中高效纤维素降解功能单元的分离第28-29页
     ·间歇发酵实验方法第29页
     ·发酵产物的分析方法第29页
     ·产氢指标的计算方法第29-30页
     ·纤维素降解程度分析方法第30-33页
     ·菌株电镜样品的制备方法第33-34页
     ·菌株的 16SrDNA 基因克隆测序第34-37页
     ·瘤胃液各稀释比例下降解纤维素最小功能单元的DGGE分析第37-39页
第3章 高效纤维素降解菌的筛选及其生理特性第39-58页
   ·高效纤维素降解菌G3 及其产糖特征第39-49页
     ·菌株G3 的生理生化特征第39-40页
     ·菌株 G3 的 16SrDNA 鉴定第40-42页
     ·菌株G3 的纤维素产糖特性第42-49页
   ·高效纤维素降解产氢菌G1 及其产氢特性第49-57页
     ·菌株G1 的生理生化特征第49-50页
     ·菌株 G1 的 16SrDNA 鉴定第50-51页
     ·菌株G1 的纤维素降解产氢特性第51-57页
   ·本章小结第57-58页
第4章 瘤胃液中降解纤维素最小功能单元的筛选第58-66页
   ·瘤胃液中降解纤维素最小功能单元(RCB)的筛选结果第58-63页
     ·温度为38 oC,初始pH7.0 条件下RCB筛选结果第58-61页
     ·温度为40 oC,初始pH6.2 条件下RCB的筛选结果第61-63页
   ·PCR-DGGE技术分析瘤胃液中RCB的群落组成第63-64页
   ·本章小结第64-66页
第5章 菌种复配降解纤维素产氢能力第66-77页
   ·纤维素降解菌与己糖产氢菌复配方案第66-69页
     ·纤维素降解菌与己糖产氢菌复配方式第67页
     ·最佳复配方式的确定第67-69页
   ·复配体系协同降解纤维素产氢能力第69-73页
     ·复配体系协同降解纤维素能力分析第69-70页
     ·复配体系协同产氢能力分析第70-71页
     ·复配体系pH变化第71-72页
     ·复配体系酸性液相末端产物分析第72-73页
   ·瘤胃液中最小功能单元(RCB)与己糖产氢菌复配方案第73-76页
     ·RCB 与 B49 复配方式第74页
     ·RCB 与 B49 最佳复配方式的确定第74-75页
     ·分析与建议第75-76页
   ·本章小结第76-77页
结论第77-79页
参考文献第79-83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83-85页
致谢第85页

论文共8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产氢产乙酸优势菌群的选育及其生理生态特性研究
下一篇:改良型双污泥系统反硝化除磷工艺的试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