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以济宁市为例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5页 |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9-14页 |
·选题背景 | 第9-10页 |
·研究意义 | 第10-12页 |
·研究目标与论文框架 | 第12-14页 |
·尝试创新之处与不足之处 | 第14-15页 |
第二章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基础理论 | 第15-20页 |
·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论述 | 第15-16页 |
·西方经济学者的论述 | 第16-18页 |
·相关概念的阐释及研究范围的界定 | 第18-20页 |
第三章 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状况分析 | 第20-32页 |
·国外农业劳动力转移状况 | 第20-28页 |
·发达国家模式 | 第20-23页 |
·发展中国家模式 | 第23-25页 |
·借鉴经验 | 第25-28页 |
·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历史进程 | 第28-32页 |
·改革开放前农村劳动力的曲折转移 | 第28-29页 |
·改革开放后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情况 | 第29-32页 |
第四章 济宁市农村剩余劳动力状况及其转移症结 | 第32-44页 |
·济宁劳动力资源与就业情况 | 第32-38页 |
·济宁市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压力大 | 第38-39页 |
·农村劳动力总量富余的原因分析 | 第39-41页 |
·农业资源不足 | 第39页 |
·就业岗位不足 | 第39-40页 |
·创业能力不足 | 第40页 |
·替代技术进步 | 第40-41页 |
·职业技能不高 | 第41页 |
·制约济宁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症结 | 第41-44页 |
·农村劳动力自身因素 | 第41-42页 |
·社会因素 | 第42-44页 |
第五章 加速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对策及建议 | 第44-50页 |
·挖掘农村就业潜力,拓宽农村劳动力就业空间 | 第44-46页 |
·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业内部吸收和消化的能力 | 第44-46页 |
·大力发展农村非农产业,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 | 第46页 |
·加快城镇化发展进程,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创造条件 | 第46-47页 |
·促进乡镇企业健康发展,充分发挥其主渠道作用 | 第46页 |
·加快第三产业发展,拓展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空间 | 第46-47页 |
·发挥城市的龙头作用,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 | 第47页 |
·发挥政府职能,促进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 | 第47-48页 |
·制定与完善农村劳动力转移相关的政策法规 | 第47-48页 |
·保障进城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 第48页 |
·创造转移条件 | 第48页 |
·加强农村教育和职业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 | 第48-50页 |
·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发展职业教育 | 第48-49页 |
·加强农村职业技术教育,提高劳动力知识技能素质 | 第49页 |
·采用多种形式,加强农村劳动力的继续教育 | 第49-50页 |
结束语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3页 |
附录 | 第53-54页 |
致谢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