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2页 |
导论 | 第12-17页 |
一、论文的选题意义 | 第12-13页 |
二、相关研究动态 | 第13-15页 |
三、研究上下限及全文历史阶段划分 | 第15-16页 |
四、本文的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6-17页 |
第一章 乌孙人为主体的多部落时期早期封建制游牧经济 | 第17-35页 |
第一节 以乌孙人为主体的游牧部落 | 第17-20页 |
一、核心部落——乌孙 | 第18-19页 |
二、乌孙人与塞人、大月氏、匈奴人的融合 | 第19页 |
三、其他部落——康居与奄蔡 | 第19-20页 |
第二节 铁器的使用与乌孙及各游牧部落的经济变革 | 第20-23页 |
一、铁器的广泛使用 | 第20-21页 |
二、早期封建制的形成 | 第21-23页 |
第三节 游牧为主的经济结构 | 第23-30页 |
一、移动放牧的“行国” | 第23-28页 |
二、狩猎、农业和手工业依畜牧业而存 | 第28-30页 |
第四节 乌孙为主体的游牧部落与中原王朝及其他西域各国经济交往 | 第30-35页 |
一、丝绸之路的开辟与经济互补 | 第30-31页 |
二、西域都护府的设立及屯田兴起 | 第31-32页 |
三、与中原王朝贡赐贸易占主要地位的经济交往 | 第32-34页 |
四、与其他西域各国以战争为主的经济交往 | 第34-35页 |
第二章 哈萨克族民族融合时期工商业与城市兴起 | 第35-54页 |
第一节 西突厥时期各哈萨克部落的城市经济萌芽 | 第35-43页 |
一、哈萨克诸部相继处于统一的游牧政权下 | 第36-39页 |
二、家庭手工业有了更细致的分工 | 第39-41页 |
三、怛逻斯与碎叶等西域城市中货币的出现 | 第41-42页 |
四、伊斯兰教加速城市规模的扩大与数量的增多 | 第42-43页 |
第二节 哈萨克诸部对蒙古族游牧制度的吸收 | 第43-49页 |
一、蒙古人统治下的哈萨克诸部进一步融合 | 第44-45页 |
二、蒙古人在哈萨克草原的游牧经济政策 | 第45-47页 |
三、经济由盛转衰为哈萨克人脱离月即别东迁提供条件 | 第47-49页 |
第三节 哈萨克诸部与中原王朝及对外经济关系 | 第49-54页 |
一、安西都护府与北庭都护府的设立有利于保护商旅 | 第49-50页 |
二、哈萨克诸部与隋唐带有浓厚政治色彩的贡赐贸易 | 第50-52页 |
三、隋唐统一西域后的草原丝绸之路 | 第52-53页 |
四、蒙古人统治时期重商护商 | 第53-54页 |
第三章 哈萨克汗国时期游牧经济的繁荣与衰落 | 第54-71页 |
第一节 哈萨克汗国建立初期内部经济矛盾 | 第55-57页 |
一、哈萨克族形成一个稳定的共同体 | 第55-56页 |
二、生产力的发展导致草畜问题及应对措施 | 第56-57页 |
第二节 哈萨克汗国昌盛时期的经济 | 第57-62页 |
一、着重发展以养马业为主的游牧经济 | 第57-58页 |
二、以城市为中心的农业与手工业 | 第58-60页 |
三、按照部族系谱划分三个玉兹的经济、社会管理制度 | 第60-62页 |
第三节 哈萨克汗国对清廷臣服与经济恢复 | 第62-66页 |
一、准噶尔部入侵对哈萨克汗国经济的破坏 | 第62-63页 |
二、清廷对哈萨克汗国采取羁縻政策 | 第63-64页 |
三、哈萨克马是清廷官营畜牧业主要马匹来源 | 第64-65页 |
四、清廷屯田导致哈萨克汗国畜牧业受限 | 第65-66页 |
第四节 哈萨克汗国经济的崩溃 | 第66-68页 |
一、哈萨克草原不断被沙俄蚕食 | 第66-67页 |
二、生态环境恶化使畜牧结构发生变化 | 第67页 |
三、哈萨克汗国彻底解体 | 第67-68页 |
第五节 哈萨克汗国与清廷及中亚各国经济关系 | 第68-71页 |
一、伊犁、塔尔巴哈台先后被清廷设立成贸易地点 | 第69-70页 |
二、与中亚农业地区的贸易往来 | 第70-71页 |
三、哈萨克汗国是俄国与清廷的贸易中介 | 第71页 |
第四章 近代哈萨克族经济的半殖民化与工人阶级的出现 | 第71-85页 |
第一节 中国哈萨克族遭受三重经济压迫 | 第72-77页 |
一、哈萨克族“人随地归”原则 | 第72-73页 |
二、沙俄的贸易扩张与哈萨克经济的半殖民化 | 第73-75页 |
三、哈萨克族遭受腐朽封建统治者定额租的剥削 | 第75-76页 |
四、部落头人趁机对牧民层层盘剥 | 第76-77页 |
第二节 近代哈萨克族产业工人的出现 | 第77-80页 |
一、哈萨克族牧工生活异常贫困 | 第77-78页 |
二、牧工出现的经济原因分析 | 第78-79页 |
三、哈萨克族产业工人与阶级意识 | 第79-80页 |
第三节 民主革命时期的哈萨克族经济发展及制约因素 | 第80-83页 |
一、教育事业发展使哈萨克族劳动力素质提高 | 第80-81页 |
二、哈萨克族牧区的技术革新 | 第81-82页 |
三、牧区哈萨克族被迫经营农业 | 第82页 |
四、草场所有权分配方式没有变化 | 第82-83页 |
第四节 近代哈萨克族商业贸易 | 第83-85页 |
一、近代商业贸易首先以半殖民性质出现 | 第83-84页 |
二、哈萨克族与苏联平等的经济贸易关系 | 第84-85页 |
第五章 新中国成立后哈萨克族的半游牧半定居经济 | 第85-103页 |
第一节 新疆和平解放推动生产关系的进步 | 第85-89页 |
一、三区革命及其经济原因分析 | 第85-87页 |
二、建国初期牲畜数量连年增长 | 第87-89页 |
第二节 哈萨克族牧区民主改革与社会主义改造 | 第89-92页 |
一、"牧工、牧主两利"的畜牧业政策 | 第89-90页 |
二、单一牧业税促进牧区经济发展 | 第90页 |
三、牧区生产关系变革 | 第90-92页 |
第三节 牧区草场建设与兽医技术的提高 | 第92-98页 |
一、调剂草场不合理利用状况 | 第93-94页 |
二、牲畜疾病防治与修建牲畜棚圈 | 第94页 |
三、牲畜品种改良 | 第94-96页 |
四、“农牧结合”的方针增加牲畜混合饲料 | 第96-98页 |
第四节 哈萨克族聚居区的形成与民族区域自治政策 | 第98-103页 |
一、哈萨克人自古以来的牧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 | 第98-100页 |
二、手工业与牧业并重的“山城”——木垒哈萨克自治县 | 第100-101页 |
三、气候特殊的“万驼县”——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 | 第101页 |
四、阿克塞与乌鲁木齐南山哈萨克族聚居地 | 第101-103页 |
结语 | 第103-104页 |
参考文献 | 第104-107页 |
致谢 | 第107-10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108-10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