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5页 |
导论 | 第15-24页 |
一、选题意义 | 第15-18页 |
二、研究现状 | 第18-21页 |
三、研究思路 | 第21-22页 |
四、研究方法 | 第22-24页 |
第一章 价值承载:党代会常任制与政党民主 | 第24-38页 |
一、政党民主与党代会制度 | 第24-31页 |
(一) 直接民主与代议制民主 | 第24-27页 |
(二) 代议制民主的组织形式:党代表大会 | 第27-31页 |
二、党代会制度与党代会常任制 | 第31-32页 |
三、党代会常任制承载:执政合法性 | 第32-38页 |
(一) 权力、权威与政治合法性 | 第32-33页 |
(二) 执政合法性与执政危机 | 第33-37页 |
(三) 党代会常任制增强执政合法性 | 第37-38页 |
第二章 历史维度:党代会常任制的实践演进 | 第38-64页 |
一、党代会年会制的历史演进 | 第38-43页 |
(一) 马恩创立党代会年会制 | 第38-40页 |
(二) 列宁继承党代会年会制 | 第40-41页 |
(三) 中共对年会制的继承与发展 | 第41-43页 |
二、党代会常任制“三波”实践 | 第43-55页 |
(一) “第一波”实践 | 第44-50页 |
(二) “第二波”探索 | 第50-52页 |
(三) “第三波”探索 | 第52-55页 |
三、实践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55-59页 |
(一) 存在问题 | 第55-57页 |
(二) 原因分析 | 第57-59页 |
四、突破原则 | 第59-64页 |
(一) 价值取向 | 第59-60页 |
(二) 依赖路径 | 第60-61页 |
(三) 瓶颈突破 | 第61-64页 |
第三章 吕巷轨迹:党代会常任制的基层实践 | 第64-88页 |
一、吕巷实践的社会背景 | 第64-68页 |
二、吕巷实践的演进 | 第68-83页 |
(一) 早期试点阶段(2000年3月-2005年3月) | 第68-73页 |
(二) 重点拓展阶段(2005年4月-2007年10月) | 第73-76页 |
(三) 体系构建阶段(2007年11月至今) | 第76-83页 |
三、吕巷实践的基本成效 | 第83-86页 |
四、吕巷实践的启示 | 第86-88页 |
第四章 吕巷演绎:党代会常任制的推进条件 | 第88-108页 |
一、吕巷实践的历史文化因素 | 第88-90页 |
(一) 吕巷历史的人文特点 | 第88-90页 |
(二) 吕巷与椒江两地人文特点与常任制实践的关联性 | 第90页 |
二、吕巷实践的社会经济基础 | 第90-94页 |
(一) 吕巷实践顺应了经济转型期发展需要 | 第91-94页 |
(二) 吕巷与椒江两地实践经济动因的比较 | 第94页 |
三、吕巷实践的政治组织基础 | 第94-101页 |
(一) 吕巷基层党组织优势 | 第95-99页 |
(二) 吕巷党组织对实践的核心作用符合一般性规律 | 第99-100页 |
(三) 吕巷党组织政治保障作用的社会学分析 | 第100-101页 |
四、吕巷实践的区域民主底蕴 | 第101-104页 |
(一) 吕巷实践首先建立在对党的建设改革走势的准确把握 | 第101-102页 |
(二) 吕巷实践直接来自区域党内民主底蕴的启迪 | 第102-103页 |
(三) 吕巷基层党组织在发展基层社会民主中历练了经验 | 第103-104页 |
五、吕巷实践的主体技能 | 第104-108页 |
(一) 主体权利意识培养 | 第104-106页 |
(二) 主体民主技能培育 | 第106-108页 |
第五章 吕巷瓶颈:拓展党代会常任制实践的空间 | 第108-142页 |
一、吕巷实践的问题与困惑 | 第108-118页 |
(一) 党代表结构不合理 | 第108-110页 |
(二) 党代表参与党内决策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 第110-114页 |
(三) 党代会常任制领导机构职能不够清晰 | 第114-116页 |
(四) 党代会常任制实戏绩效有待进一步增强 | 第116-117页 |
(五) 党代会常任制实践机制有待激活 | 第117-118页 |
二、构建党代会常任制的制度体系 | 第118-134页 |
(一) 党代表任期制度 | 第119-122页 |
(二) 党代表和党员权利保障制度 | 第122-126页 |
(三) 党代会年会制度 | 第126-134页 |
三、构建党代会常任制制度评价体系 | 第134-142页 |
(一) 制度构成分析 | 第134-137页 |
(二) 问题制度的主要表现 | 第137-138页 |
(三) 制度建设的路径探讨 | 第138-142页 |
第六章 超越吕巷:构建党代会常任制的权力运作体系 | 第142-169页 |
一、党代会常设机构设置 | 第143-151页 |
(一) 组织结构决定民主功能 | 第143-145页 |
(二) 常设机构构成及职能 | 第145-150页 |
(三) 专门机构设置的意义 | 第150-151页 |
二、正确处理党代会与人代会、政协会的关系 | 第151-156页 |
(一) 科学区分“外三会”的职能 | 第152-154页 |
(二) 正确处理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三者关系 | 第154-155页 |
(三) 协调程序,充分发挥“三会”职能 | 第155-156页 |
三、正确处理党代会、全委会、常委会之间的关系 | 第156-163页 |
(一) 正确认识“内三会”的权力关系 | 第156-158页 |
(二) 理顺“内三会”关系的基本原则 | 第158-159页 |
(三) 建立合理的“三会”关系 | 第159-163页 |
四、科学处理党代会与党委会、纪委会的关系 | 第163-169页 |
(一) 现行党代会、党委会、纪委会之间的权力关系状态 | 第163-164页 |
(二) 党代会、党委会、纪委会关系扭曲的原因分析 | 第164-166页 |
(三) 实现党代会、党委会、纪委会之间权力配置与运作 | 第166-169页 |
结束语 | 第169-173页 |
附录 | 第173-197页 |
参考文献 | 第197-205页 |
后记 | 第205页 |